27.「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道的人,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
28.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
29.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
30.凡求你的,就给他。有人夺你的东西去,不用再要回来。
31.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32.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
33.你们若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是这样行。
34.你们若借给人,指望从他收回,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给罪人,要如数收回。
35.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因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
36.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
以下问题提供的答案是一种可能的回答和看法,不一定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些问题旨在帮助组员理解经文并将其应用于生活。组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答案,或者探索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在这几节经文中,主耶稣基督的教训专注于一个伟大的主题。这一主题就是基督徒的爱心和善行。善行,是福音伟大的特色;善行,是联络全德的。人若没有善行,在上帝眼中就算不得什么,善行在这里得到了完全的阐释和大力的强调。人若仔细研究并勤勉遵守这段经文中主的诫命,基督的教会就有福了!
主耶稣对听道的人提出了要爱哪些人呢?(6章27-28节)要如何回应凌辱、伤害,甚至剥夺我们财产的人呢?
“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 (6章27-28节)
要为凌辱你们的人祷告!有人打你的脸,连另一边也由他打。有人拿你的外衣,连内衣也由他拿去。凡求你的,就给他;有人拿走你的东西,不要讨回来。(路加福音 6章28-30节)
耶稣为什么教导我们要爱仇敌,并要祝福那些诅咒、伤害我们,甚至剥夺我们财产的人?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到像主教导的那样呢?(6章27-36节)
第一,这些是主对我们的要求,目的是要信徒回避一切犯罪的机会。这极其重要。如果我们真渴望圣洁,我们就必须“谨慎我的言行,免得我舌头犯罪”(诗39:1)。我们就必须快快终止争吵不合,免得它们渐渐引向更大的恶,“纷争的起头如水放开”(箴17:14)。我们必须努力钉死我们的肉体,治死我们的肢体。宁可作出任何牺牲,忍受任何身体方面的不便,也不犯罪。我们必须像把嚼环放在口里一样保守我们的嘴唇,每刻都严格对待我们的言语。我们这样做,人若想称我们过于教条刻板,就让他们这样说吧!我们无需因此摇动。我们仅仅是在做主耶稣基督命令我们去行的,如果是这样,我们没有理由感到羞愧。—J.C莱尔
第二. 不去报复,要把主权交给神,并主动用爱的行为挽回对方。保罗说:不要自己伸冤,宁可给主的愤怒留地步,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不但如此,“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做,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不要被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罗 12:19-21 )对跟从耶稣的人来说,以恶报恶和为自己伸冤都是绝对禁止的行为。耶稣自己从来没有用言语或行为来反击。小孩子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和成人比较老谋深算的决意报复,都证明了我们天生有复仇的倾向,耶稣却呼召我们以祂为榜样。拒绝以恶报恶,就是不容许争论恶化。但这仍是不够的。我们应当从正面着手,如果可以尽可能积极追求和睦。—约翰.斯托德
第三. 学习饶恕,效法耶稣,宽容的回报。“饶恕”这门功课是每个信徒都要学习的。正如耶稣在主祷文里提到“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关键并不在于饶恕的先后,而在于一个不饶恕别人的门徒却祈求饶恕,这种祷告是不真诚的。如果我们祷告时心里对别人怀着恶意怨恨,就不能期望我们求上帝赦免的祷告蒙应允。以如此心态祷告,仅仅 是形式主义和假冒为善。没有爱心。如果我们不能饶恕,就绝不可期望得到饶恕。我们已经得到了神的饶恕,那么我们就必须要饶恕他人。求神赐我们饶恕他人的力量!也让我们一起思想耶稣基督在面对那些羞辱,辱骂甚至要钉死他的人,祂的态度是就像那待宰的羔羊。他被欺压受苦,却不开口;他像羔羊被牵去宰杀,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赛 53:7 )。并为那些人祷告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路 23:34 )。
怎样才是爱我们的仇敌呢?爱我们的仇敌,就是做对他们最有益的事情。我们可以为他们祷告,也可以想办法帮助他们。尽管世人都反叛上帝,耶稣仍然爱所有的人,祂要求我们跟随祂的榜样,爱我们的仇敌。如果你想得到尊重,就要同样的尊重你的敌人。—灵修版圣经注释
信徒选择不是“报复”而是要自我牺牲和舍己。“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为了向人显出恩慈和避免争论,信徒要舍弃很多利益,忍受很多苦楚。他们甚至要放弃自己的权利,来顺服别人的错误,而不致激起人的怒气并带来争吵。
每一个在基督里的信徒都应追求生命的成长,成长的过程中学习舍弃旧我,穿上新我,以耶稣的心为心。正如保罗所说:我已把万事当作是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赢得基督,(腓立比书 3:8 )只有这样的心智与追求才能与主的价值观认同。靠着主爱仇敌,为他们祝福,祷告!
如何理解“你们愿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想要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 7:12 和合本2010)
早在耶稣之前,这个命令的消极陈述方式就为人所知。人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耶稣更上一层楼,以积极的方式陈述这个命令,说我们应该向别人做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做的事。要克制住自己不去伤害别人并不太难,但要主动地为他人做好事就困难得多了。耶稣所阐述的这金科玉律,是积极行善和施怜悯的基础,也就是上帝每天向我们显明的爱。请想想你今天可以怎样行善和施怜悯。《灵修版圣经注释》
他立下一个普遍的原则,指引我们解决人与人之间所有的问题。我们应当“愿意人怎样待我们,我们也要怎样待人”。人怎样待我们,我们就怎样待人,这是不可以的,是完全的自私和异教做法。我们应当愿意人怎样待我们,我们就怎样待人,这是真实的基 督教信仰。—J.C莱尔
呃,如果所有人都这样去行,就没有奴役、战争、咒诅、攻击、说谎和抢夺了。将会只有正义和爱!什么样的国有这样的法律啊!”(司布真)
耶稣对信徒要求在行为上与罪人(未效忠神的人)区分开,具体有哪些要求/区别呢?(6章32-36节)
是要爱仇敌,接着是要善待他们,然后则是要借给人。下面的词句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上下文似乎要求像不指望偿还这样的意义,但原文的意思是:「总不绝望」或者是「不对任何人绝望」。理想的翻译为:基督徒应该借给人,不对任何事或任何人绝望。耶稣告诉跟随祂的人,当他们这样生活的时候,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请注意:祂从未劝人为了赏赐的缘故而服事,如此做不过是把物质上的自私换成了属灵上的自私罢了。-丁道尔
这里举了三个例子,说明基督徒必须超越罪人的原则,借以证明“爱”的态度的性质。甚至连没有效忠于神的人也都会行出一些美德来。他们爱那爱他们的人。他们用好行为来回报施与他们的好行为。他们借贷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只要他能确定可以收回他们的钱。如果基督徒做这些事,他们所做的并不比世人所做的好到哪儿去。对于信徒来说,应该问一问,自己所做的究竟有没有比罪人在类似的环境下所做的更多。
神恩待那忘恩的和「自私的」。祂是慈悲的。祂美善的恩赐——就像撒种时期与收割季节的阳光和雨水——是没有分别地赐给所有人的,包括圣徒与罪人。「有其父必有其子」,在父里面所看见的这些素质,正是儿女们应该当作目标的素质。—丁道尔
请留意三点:1.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理:信徒若不依照神的话生活,和罪人没有分别。 2.世人认为美德和良善是爱;他们认为行善和借给人,是代表爱邻舍,而仁爱、行善和借给人,也的确是美事。3.可是爱人、行善和借给人并不足够,人不能靠这些行为得进天国。基督并非如此。祂乃是舍己,为要赢得世人。祂爱仇敌,善待憎恨祂的人,可以说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借给了世人。—《圣经大纲与讲义》
你对经文中提到的“赏赐”有哪些了解?(6章35-36节)
赏赐:若有人按照耶稣的话生活,他所得的赏赐是无与伦比的。顺服的信徒会得到三方面的赏赐。
1. 他会得到极大的赏赐。他在世上所受的苦,所失去的东西,都会失而复得。请留意:他不但能失而复得,而且所得到的,比他失去的更多。他会因为顺服主,愿意舍己去满足这个灭亡的世界而得到极大的赏赐。这极大的赏赐到底是什么?起码包括两方面:永生和承受父神一切的基业。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约5:24)
好叫我们因祂的恩得称为义,可以凭着永生的盼望成为后嗣。(多3:7)
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祂曾照自己的大怜悯,借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彼前1:3-4)
简而言之,信徒因顺服基督,因在世过舍己的生活而得着永生和基业。信徒在神荣耀的事工上有分,这事工在新天新地仍然继续,而且满有荣耀。
2. 他会成为至高者的儿子。
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祂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你们既为儿子,神就差祂儿子的灵进入你们(原文是我们)的心,呼叫:“阿爸!父!”(加4:4-6)
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荣耀。(罗8:16-17)
3. 他必像父神的孩子。这是何等大的福气!他竟然有特权像神那样行事!他竟然可以怜悯人!竟然可以大有慈悲,像神那样慈悲,这对我们意义重大,因为这样做会在我们内心激发起莫大的保证和信心。
小子们哪,你们要住在主里面。这样,祂若显现,我们就可以坦然无惧;当祂来的时候,在祂面前也不至于惭愧。(约一2:28)《圣经大纲与讲义》
以下问题提供的答案是一种可能的回答和看法,不一定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些问题旨在帮助组员理解经文并将其应用于生活。组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答案,或者探索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这段经文中主耶稣的教导对我们的生命有哪些影响?
耶稣认为,任何为永恒价值而活的人都会与世上的人起冲突。基督徒是“世上的盐”和“世上的光”。(太5:13-16)盐有时会刺痛人,光则会暴露罪。罪人躲避或拒绝我们(路6:22),侮辱我们(6:28),虐待我们的身体(6:29),控告我们(6:30),藉以发泄他们的仇恨。我们必须做好准备(腓1:29)。
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仇敌?我们必须爱他们,做对他们有益的事,为他们祷告。仇恨只会滋生更多仇恨,“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雅1:20)。我们无法靠自己的力量爱仇敌,但借着圣灵的大能,我们可以做到。(罗5:5)(加5:22-23)。
不要把这些劝勉当作一系列要遵守的规条,它描绘的是一种心态:别人恶待我们,我们要正面的回应;别人自私,我们要慷慨;这一切都是为了神的荣耀。这是内在的品质而非法律义务。我们必须有智慧知道何时把另一边脸转过去,何时要求合法权利(约18:22-23)(徒16:35-40)基督徒的爱也要运用分辨力(腓1:9-11)。—威尔斯比
凌辱你们的
这个词的希腊文只在新约中其他两个地方出现过。一处是《马太福音》5:44,译法和这里一样。另一处是《彼得前书》3:16,意思是“错误指责”。
这里所褒扬的行为,在我们主为那些把他钉十字架的人祷告,以及司提反为那些用石头打死他的人祷告中,得到了美好的体现(路23:34;徒7:60)。
“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
脸 (siagon) 其实是指下颌或下颌骨,由此可见,这一巴掌来势汹汹,其目的不但是为了羞辱人,而且是要令人受伤。然而,基督说,信徒不应还手,不要报复……即使受到侮辱。即使身体受威胁或伤害。
当信徒为福音的缘故、为基督作见证而受苦,他应效法主怎样回应凌虐。信徒要以柔和谦卑的态度发挥他们的道德勇气,相信神会感动那些逼迫他们的人(参注释 ─ 太5:38-39供深入讨论)。
当耶稣说打你的右脸时,文化上理解为一种深深的侮辱,而不是真正的身体上的攻击。耶稣并不是说,如果有人用棒球棒击中我们头部右侧,我们应该再让他们击中左侧。“如果一个惯用右手的人打了某人的右脸,可能是手背打了一巴掌,可能比手掌打耳光更无礼。”(卡尔森,Carson)
主耶稣被人打耳光时祂的回应是:耶稣说了这些话,旁边站着的一个警卫打了他一耳光,说:“你这样回答大祭司吗?”耶稣回答他:“假如我说的不对,你指证不对的地方;假如我说的对,你为什么打我呢?”(约 18:22-23 ) 差役蓄意要羞辱耶稣。可是耶稣再度拒绝屈服于淫威,就质问官员的这举动。耶稣在此并没侮辱大祭司,而是质问官员打祂,以及祂被审讯而不是证人被审问的合法性——在当时的「法庭」中,似乎没有证人,耶稣要求他们对这些伤害祂的举动作个解释。
“有人夺你的东西去,不用再要回来”
我必须认识到神会看顾我们,才能活出这种牺牲性的爱。我们知道,如果我们把里衣给别人,神必会给我们更多的里衣。
i. 对这种牺牲的唯一限制,是爱本身所施加的限制。如果我们的爱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要操纵别人,那就不是爱。给予或不抵抗并非总是爱。
ii. 我们可以说保罗重申了耶稣的这个思想:“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罗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