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断人,眼中的墚木
37.「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你们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们要饶恕人,就必蒙饶恕(饶恕:原文是释放);
38.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39.耶稣又用比喻对他们说:「瞎子岂能领瞎子,两个人不是都要掉在坑里吗?
40.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
41.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42.你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两种果树,两种根基
43.「因为,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
44.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它来。人不是从荆棘上摘无花果,也不是从蒺藜里摘葡萄。
45.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46.「你们为什么称呼我『主啊,主啊』却不遵我的话行呢?
47.凡到我这里来,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我要告诉你们他像什么人:
48.他像一个人盖房子,深深地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发大水的时候,水冲那房子,房子总不能摇动,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有古卷:因为盖造得好)。
49.惟有听见不去行的,就像一个人在土地上盖房子,没有根基;水一冲,随即倒塌了,并且那房子坏的很大。」
以下问题提供的答案是一种可能的回答和看法,不一定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些问题旨在帮助组员理解经文并将其应用于生活。组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答案,或者探索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什么是“论断”,不要论断人,是否就是不可以批评人,不可以做出任何负面的判断? (6章37-38节)
论断就是不客观且带有成见的摧毁性批评。
论断常含有「定罪」的意思,这里用的正是这个意思。新约圣经时常要求我们,用我们的评判能力来作出公平的判断(太7:6,15-20)口头的指责,甚或更厉害的做法有时也是可以的(太18:15-17)不过此处所涉及的却是往往因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而来挑剔别人,谴责别人的态度。这种态度的最好结果也是招来别人同样严厉的论断。「被论断」,其暗含的意思大概是被神来论断。正像(太6:14~15)所说的神定会饶恕那饶恕别人的人,神也一定会谴责那谴责别人的人。—丁道尔
我们主的意思不是说,在任何情形下,对别人的举止和看法作出负面判断,都是错的。我们应当心意坚定,“凡事察验”(帖前5:21),要“试验那些灵”(约一4:1)。他也不是说,我们自己还没有变得完全无过,就责备他人的罪和过错,这样是错的。这样的解释会与圣经其他部分相矛盾,会让谴责错误和虚假教训变得不可能,会拦阻一个人尝试尽牧师或法官的职分。我们的主想要谴责的,是一种吹毛求疵和专门挑错的灵。为着琐碎的过错和无关要紧的事就快快责备别人,作急躁鲁莽的论断,容易把我们邻舍的错误和软弱放大,使之显得异乎寻常地恶劣——这就是我们的主所要禁止的。对别人,我们必须“凡事相信”,“凡事盼望”,要慢慢地找别人的错处。这是基督徒的爱(林前13:7)。J.C莱尔
根据耶稣时代的一些拉比教导,神使用两种量器来审判人。一种是公正量器,另一种是仁慈量器。你希望神用哪一种量器来衡量你,你也应该以那一种的量器去衡量别人。
路加福音中六章37到38节提醒我们:种的是什么收的就是什么;我们种多少就收都收多少。如果我们论断,人自己也会被论断;如果我们饶恕人,我们也会被饶恕;如果我们定别人的罪,我们也一定会被定罪(见太18: 21-35)如果我们活着是为了给予,神一定会确保我们得到;但如果我们活着仅是为了得到,神一定会让我们失去。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奉献金钱,也适用于舍己服侍他人。威尔斯比
你是如何理解耶稣讲的「瞎子领路」的比喻?跟后面一节的「学生不能高过老师」有什么关联?(6章39-40节)
当引导人的所看的不比被引导的人多的时候,这两个人唯一的前途就只有悲惨的下场了。这为那些信靠这种人(如法利赛人)的人惹来麻烦。它乃是警告说︰要谨慎你所跟从的是谁。但它也有另一个警告,是与跟随耶稣之人所要运用的领袖职分有关的。基督徒不能盼望扮演别人的指引,除非他自己清楚看见他正往哪里去。缺乏爱,他也不能有这个盼望,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得救之路,他所能带领别人的,就只有把他们领向悲惨的下场了。丁道尔
在敬虔之事上听从假师傅的极大危险。我们主把这样的假教师比作是瞎子领瞎子,并合理地问道:“两个人不是都要掉在坑里吗”他接下来又肯定了他所发出的警告的重要性,宣布说:“学生不能高过先生”,而且学生也不可能指望比他的老师知道得更多。假若有人听了不健全的训诲,可想而知,结果必然是他自己在信心上的不健康。对我们主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不健全的宗教教训给历代教会带来的祸患是难以估量的。所导致人灵魂的失丧,想想就让人恐惧。一位不知道天路的教师,岂能引导自己的听众走向天堂呢?凡听从这等教师的人,要冒自己灵魂永远失丧的风险。“瞎子岂能领瞎子,两个人不是都要掉在坑里吗?”J.C莱尔
耶稣劝告人不要成为瞎子,因为眼瞎令人面对两个悲惨的结局。
1.不论是领路的还是被领路的,都走在黑暗中。领路的人若他是瞎子,被领的人便会成为瞎子。若被领的人要能看见,领路的人必须自己能看见。(领袖的责任何其重大!)
2.两人都要跌倒,“掉在坑里”。瞎子必然会跌倒,不管他是领袖与否。如果他是领路的人,身处陌生或不熟悉的环境,尤其容易跌倒。基督的真理对瞎眼的老师来说,好像一个全然陌生的领域。—圣经大纲与讲义
如何理解耶稣讲的另一个比喻「自己眼中有梁木却要去除别人眼中的刺」?这个比喻与之前的“瞎子领路”的比喻有什么相关? 通过这两个比喻你发现了耶稣的哪一面,祂为什么要这么做?(6章41-42节)
耶稣幽默地使用了“刺”和“梁木”这两种实物,表明我们对自己的罪,往往比对别人的罪宽容得多。耶稣使用这些夸张、幽默的画面,使他的信息更容易理解,更令人难忘。
虽然人的眼睛里可能真会有刺,但显然不会真有梁木或木条。这是一幅幽默的画面:一个人的眼睛里插着一根木条,然而他却试图帮朋友除去眼中的刺。想到这个画面,你肯定会忍俊不禁。 永存之道
这两个引人入胜的关于“眼睛”的比喻,教导我们关于服侍的功课,作为耶稣的门徒,我们确保自己看得足够清楚,能在属灵的道路上引领他人。如果我们自以为是出色的向导,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盲目,那只会把人引到坑里(罗2:17-22)。我们不能领别人到自己不能达到的地方,也不可能像主那样完全。事实上,我们越努力学像耶稣,越意识到自己远不如他。这是在警告我们不要骄傲,因为没什么能比骄傲蒙蔽人。第二个“眼睛”的比喻,耶稣教导我们必须自己看得足够清楚,才能帮助弟兄看得更清楚。只要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帮助兄弟去掉眼中的刺没问题。在这里主描述了一个自己眼中有梁木的“眼科医生”,却想给眼中有刺的病人动手术,肯定引起了哄堂大笑。这强调对自己诚实,不要成为伪善者。威尔斯比
祂在这里选用了诙谐的方法。祂描绘一个假冒为善的人,当他正热切想要把一根刺从他弟兄眼中拔出时,他自己眼中却突出一根极大的梁木。但是我们不该忽略了这个幽默例证的严肃性。对我们而言,别人身上细微的不完全经常都比我们自己身上更大的瑕疵要显眼,耶稣是在劝勉我们︰在我们从事判断之前,必须先严格地自我省察。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梁木从自己眼中除去,介意弟兄眼中的刺则是不重要的。在我们对付自己的缺点之前,我们不可能正确地处理我们弟兄的问题,我们无法清楚地来从事这个工作。丁道尔
这里有很多内容是我们需要牢记的。不只是传道人,许多人都应该认真思考这一教训。所有族长和家长,所有父母,所有学校教师,所有家庭教师,所有年轻人的监督(领路人),都应该想到“刺”和“梁木”。所有这些人都应当从我们主的话语中领悟到强有力的教训,没有任何东西能像表里如一的品格那样,对人影响如此之大。唯愿人们珍惜这一教训,不可忘记。J.C莱尔
在经文(6章43-45节)中提到如何分辨不同的树?又是如何分辨一个人是否在伪装?如何理解“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当我们谈到植物的生命时,很明显的,每种树都有其特别的果子。一个人除了从该种树摘取该种果子外,在其他任何一种树上都不可能摘到这种果子。所有其他的树都结不同的果子。善人就像好树一样,会结出好的果子来。善人所结的果子,是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发出来的。决定他的生命会结出那种果子的,乃是他所拥有的内在本质。恶人也是如此,他内在的邪恶所能发出的,就只有邪恶。最后一句话说明了这个原则︰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我们所说的话总是有其缘由的。我们的话显明我们内心中所想的。丁道尔
检验一个人宗教品格的标准,就是他的行为和谈话。我们的主通过“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它来。”这一原则进一步指出,一个人的言谈便表明他的居心如何。“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这句话非常重要,应该存记在心,成为我们基督徒日常生活的重要准则。
如果有人没有结出圣灵的果子来,那他里面就没有圣灵。我们应当抵制通常观念中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认为凡受过洗礼的人都蒙了重生,教会所有的成员都理所当然地会拥有圣灵。一个简单的问题必须成为我们的准则。这人结出了什么样的果子呢?他悔改了吗?他以心灵来相信耶稣了吗?他是否过着一种圣洁的生活呢?他有没有胜过世界呢?这样的习惯就是圣经所说的“果子”。当人没有这些“果子”时,若说他拥有上帝的圣灵,就是对上帝的亵渎了。
我们应当以这段经文来检验我们在上帝面前的光景。我们生命中结出的果子是什么呢?它们是圣灵的果子吗?抑或不是?我们的言谈为我们的居心提供的是何种证据呢?我们是以“在上帝面前看为正的人”的方式说话吗?我们主在这段经文设定的教训没有为其留下任何逃避的余地。人的行为乃是检验他品格的最重要的标准。人所说的话是心灵状况最好的明证。J.C莱尔
你知道耶稣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吗?耶稣提到了两种房子和两种人不同的的结局,是哪两种不同的结局?原因又是什么?
耶稣基督是一位木匠,他对房屋和建筑行业十分了解。
在这段经文中,两种盖房子的人都称耶稣为“主”。他们都承认耶稣是主,也都祷告,称祂“主啊,主啊”,而且都在人前见证祂是主。众人都知道他们是耶稣的跟随者。
只在舌头上承认主是不够的,即使他不断重复地说“主啊,主啊”,也无济于事。尽管他在世人面前流泪痛哭,但基督仍然要质问他和警告他:“你为何不照我的话行事为人?”人可以欺骗自己,一方面承认主,另一方面却不遵行祂的话。口头声称而没有顺服的行为,给人虚假的安全感;只会令人以为他已被神接纳,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基督说,这人没有被神接纳,因为作门徒的唯一根基,即被神接纳的唯一方法,是照基督的话行事为人。(圣经大纲与讲义)
对那些不仅听了基督的话,而且又照他的旨意去行的人,我们主绘出的图画何等引人注目。他把这人比作“盖房子,深深地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
这种人的信仰可能会让他付出很大的代价。就像在岩石上建房子一样,信仰可能会给他带来痛苦、辛劳和舍己。放下自己的骄傲和自义,将悖逆的肉体钉在十字架上,以基督的心为心;每天背起十字架;为了基督的缘故,把万事都看作是有损的——所有这一切都可能是艰苦的工作。但是,就像建造在磐石上的房子一样,唯有这样的宗教信仰才站立得稳。苦难的江河或许会猛烈地冲刷它,迫害的洪涛或许会强烈地撞击它,但它却不会倒塌。那将美好的言论和佳美的行动结合起来的基督教,才是一栋不会倒塌的房子。
对那些虽然听了基督的话,却没有照着他的话去行的人,我们主绘出的画面何等悲哀。他把这人比作“在土地上盖房子,没有根基”。在某段时间,这种人的信仰会看起来不错。让人看不出这种人的信仰和一个真基督徒的宗教信仰有何区别。两个人或许都在同一个教会敬拜。两个人或许都领受了相同的圣礼。两个人或许都承认相同的信仰。那建在磐石上的房子外观和没有坚固根基的房子或许没有什么两样。但是,试炼和苦难的日子却是最好的检验,这是那仅仅口里承认的人承受不住的。当暴风雨来临,当洪涛撞击时,那没有根基的房子,那在阳光灿烂风和日丽的情况下看起来辉煌漂亮的墙壁,必然会倒塌。那些仅仅是听了人所教导的宗教却没有任何行动的基督教,乃是一栋必然会最终倒塌的房子。那毁灭诚然是大的!没有任何损失像人灵魂的失丧那样大!
以下问题提供的答案是一种可能的回答和看法,不一定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些问题旨在帮助组员理解经文并将其应用于生活。组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答案,或者探索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我们在生活中常听到“刀子嘴,豆腐心“这句话,但是圣经中却说我们口里所出的话是反应我们内心真实的状况(6章45节),你是如何理解?关于“言语”的讨论对你又有什么影响?
当人通常的谈话是邪恶的,那他的心灵就是没有恩典的,也就没有更新。唯愿我们不要屈从恶俗的想法:认为没有人能知道他人心灵的状态;又认为,虽然人过着一种邪恶的生活,但他们心灵深处却有良好的居心。这等观念乃是断然与我们主的教训矛盾的。这种人通常谈话的口气是属肉体、贪爱世俗、不敬虔、不信上帝或亵渎的吗?那我们就当明白,这就是他心灵的状态。当人的舌头常有错谬,却说他的居心是好的,那就是无稽之谈,完全不合乎圣经。
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我又告诉你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太12:35-37)
谨慎我们日常的言语,这极其重要。我们的主告诉我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他还加上一句,“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
我们主的话很少有像这句话一样察验人心的。也许大部分人最不注意的,莫过于他们的言语。他们在每天的工作中,说话交谈很多,却不加思想和反思。他们似乎以为,如果他们做正确的事,那 么他们说什么根本就不要紧。但事情真是这样吗?我们的言语是如此琐碎而无关紧要吗?我们说的话是我们内心光景的证据,就像水的滋味就是泉源光景的证据一样真实。“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嘴唇只说心里所想的。我们说的话,在审判日要成为一个查究的主题。我们既要为我们所做的交账,也要为我们所说的交账。这些确实是非常严肃的考虑。让我们能谦卑下来,回想过去的生活。我们都讲过多少无聊、愚昧、虚妄、轻浮、无意义、有罪和无益的东西!我们用了多少言语,就像轻浮的绒毛,飞得又远又广,在其他人心中种下祸害,绝不死去!用一位已故圣徒的话说:“我们的言谈只是带来需要认罪悔改的工作。”伯基特(Burkitt)的话中有深刻的真理:“亵渎的讥笑,或无神论的笑话,在说这些话的舌头死去之后,还会缠着听见这话的人的思想。一句出口的话按自然来说是一瞬即逝,但按道德来说却是永久。”所罗门说:“生死在舌头的权下。”(箴18:21)
当我们展望我们尚未来到的日子时,让我们警醒。让我们靠着上帝的恩典,决心更谨慎我们的舌头,更加严格地使用它们。让我们天天祷告,求上帝让我们的“言语常常带着和气”(西4:6)。让我们每天早上与那圣洁的大卫一道说:“我要谨慎我的言行,免得我舌头犯罪。”让我们和他一道 向大能的上帝求力量,并说,“求你禁止我的口,把守我的嘴。”雅各说得实在有道理:“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诗39:1, 141:3;雅3:2)
请思考经文中提到关于房子根基是建在“磐石上”还是“沙土上”,这对你有什么影响?
那听了基督教的教训,行出他所听见真理的人,就好像“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他不以听了要求悔改、信靠基督、过圣洁生活的告诫为满足。他确实悔改,他确实相信,他确实停止作恶,学习行善,厌恶那有罪的,紧紧抓住那美善的。他既听道也行道(雅1:22)。结果是什么?在试炼时他的信仰不致失败。疾病、悲伤、贫困、失望和丧亲之痛的洪流冲击他,也是徒然。他内心坚定不摇动,他的信心不退步,他的安慰不彻底弃绝他。他的信仰可能在过去让他受苦,他可能付出极大的努力,流下许多泪水才打好根基。要确定他自己在基督里的利害关系,这可能需要花多日的时间热切寻求,花许多时间祷告,并且与上帝摔跤;但他的劳苦没有白费,他现在收获丰盛的赏赐。能经受试炼的信仰是真信仰。
听了基督教的教训,从未超过听之地步的人,就像“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他以听和认同为满足,但绝不再进一步。他也许以此恭维自己,认为自己灵魂的光景一切都好,因为他有某种属灵的感觉、确信和愿望。在这些事上他满足了。他从未真正与罪决裂,抛弃世界的精神。他从未真正抓住基督,从未真正背起十字架。他听真理,但仅此而已。这个人信仰的结局是什么?它在苦难第一波的洪水之下就完全崩溃了。当他的需要最为急迫的时候,信仰完全对他没有帮助,就像夏天干涸的源泉。它让拥有它的人像沙洲上的坏船,成了教会的丑闻,不信之人的笑柄,以及他自己的愁苦。一分钱一分货,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不让我们付出任何代价,除了听讲道就什么也没有的信仰,最终总是显为毫无用处。
比喻
1)耶稣的比喻
我们要如何理解耶稣的比喻呢?1. 需要了解背景─耶稣借用巴勒斯坦地的日常生活、大自然、动物、农业、商业等事物作为比喻的题材。了解圣经的背景,对解释比喻是有帮助的。2. 需要掌握重点─不必穷推。比喻的信息大多有一个或以上的重点。3. 以直接的话解释事物,除非经文有所暗示。4. 比喻与上下文仍有关联!
2)圣经中比喻的功能(可4:10–13)
耶稣对他们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可 4:11-12 )
以神的爱来理解!透过比喻来刺激听众的反应(同理:牧师讲道中会用到幽默的言语/笑话)。难道耶稣怕听众回转得赦免吗?耶稣不是说用比喻来拦阻人回转,而是说希望能藉着比喻引起回应。但是如果他们对于耶稣之前说的比喻不想了解,也没有反应(注意只有可4:10提到的人关心比喻的意思),那么他们基本上就是对福音真理没有兴趣的一群人,而“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就是描写他们的实况。然而耶稣到了最后仍补了一句:或者这群人会回转;若是他们回转,神就会赦免他们。《耶稣生平》良友圣经学院课程 张得仁牧师
“学生不能高过先生”:
门徒不能高过他的主;因此,他不能期望有更好的待遇,也不能期望在世上得到的,比他的老师得到的更多。门徒不要期望能更受人尊重、更受人赞赏。他也不能希冀过更舒适和安逸的生活。主为世人和他们的需要受苦、虚己和否定自己,跟随主的门徒也当这样行;要否定自己来为主得着世人(路9:23)。学生(门徒)的目标是“酷肖其师”。主的门徒希望像他们的主:被模塑、被修补、被修理、被修复(得以完全),反映主的形像。
学生的进展是受他所得到的教训限制的,他所知道的不能比他的老师多。我们不能从我们自己的处境来了解这一点,因为图书馆和便利的设备把无穷尽的可能性摆在学生面前。在耶稣谈论的时候,门徒只有他的拉比是他资讯的来源,宣称自己高过先生是很严重的僭越。门徒的一个目标是和先生一样,而他只有学成了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跟随耶稣的人,必须以「像祂」作他的目标。他不能把爱的命令丢在一旁,相信自己已经通过这个考验了。既然盼望门徒知道得比他的老师还多是不合理的,那么老师本身在基督徒道路上有好的长进就很要紧了。他尤其必须防范的,是属灵的瞎眼和缺乏爱。 丁道尔
刺:
这个词的希腊文只用在这里和《马太福音》类似的经文中。它的意思是指草屑、一根草,或一片干木屑。
梁木:
这个词意思是指一根很大的木头,如用于屋顶梁、椽一类的东西。整句话显然是一个谚语,目的是通过修辞方式使小的错误和大错误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J.C莱尔
在路加福音第六章中主耶稣在关于守安息日的问题中祂提醒到:人的需要远比宗教仪式和规条重要(6:1-11)。首先,当前的需要必须是真正的需要,才可以取代宗教礼仪和规条。我们切不可滥用或漠视崇拜和礼仪。第二,耶稣基督是安息日(星期日)的主;因此,哪些需要比宗教礼仪更重要,必须由祂来决定。我们必须在相交和敬拜、舍己和传道的事工上与祂保持密切联系,才能知道当怎样行。
其次,是主耶稣基督在跟随祂的人中拣选了十二个人作为使徒(6:12-19)。设立使徒是基督教事工的开始,耶稣在祷告后才拣选祂的门徒。祂整夜祷告,与神商讨和分享,因为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而且信徒是基督的使者,他的言行代表了基督。信徒的生活要反映基督的生命。
第三部分讲到了主耶稣基督称为“有福”的人和“有祸”的人分别是哪些人。(6:20-26)在这里可以看到主对于“福&祸”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是截然不同的。唯愿圣灵开每一位信徒的眼睛,好使我们看见追求物质世界对我们的生命是多么的危险,求圣灵赐我们紧紧追随耶稣的心,进而能以耶稣的心为心。
第四部分,主耶稣基督教导祂的门徒,有新的生命要有新的生活准则(6:27-38)耶稣所说的生活原则与社会的观念和世人的思想背道而驰。尽管人的本性拒绝接受耶稣的教训,却不能忽视这些新的生活原则,因为它们是拯救社会的福音,也是人得真生命的指望。
最后,主耶稣基督讲解了做门徒之道(6:39-45)要查验,要提防。我们要小心自己如何生活,不要做属灵的瞎子。不要对神的话没有清晰的认识却自认为有资格带领别人;也要小心多方的查验我们所接受的教导是否符合圣经真理的教导,以防跌倒。随后主谈论到人生的两种根基(6:45-49)真门徒与假门徒的对比。耶稣质疑不顺服和不忠心的人。祂斥责和警告那些称呼祂主,却不按祂的话行事的人。耶稣是主,所有人都当向祂尽忠,尤其是称祂为主的人。顺服,即照耶稣的话行事,是作门徒的根基,亦是不二法门。若有人要跟随耶稣,他必须遵循耶稣的话。人生只有一个根基:耶稣基督(林前3:11)。不论是个人还是教会,都要把根基建立在这磐石上(太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