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夫长的仆人
1.耶稣对百姓讲完了这一切的话,就进了迦百农。
2.有一个百夫长所宝贵的仆人害病,快要死了。
3.百夫长风闻耶稣的事,就托犹太人的几个长老去求耶稣来救他的仆人。
4.他们到了耶稣那里,就切切地求他说:「你给他行这事是他所配得的;
5.因为他爱我们的百姓,给我们建造会堂。」
6.耶稣就和他们同去。离那家不远,百夫长托几个朋友去见耶稣,对他说:「主啊!不要劳动;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
7.我也自以为不配去见你,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
8.因为我在人的权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对这个说:『去!』他就去;对那个说:『来!』他就来;对我的仆人说:『你做这事!』他就去做。」
9.耶稣听见这话,就希奇他,转身对跟随的众人说:「我告诉你们,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
10.那托来的人回到百夫长家里,看见仆人已经好了。
寡妇的儿子
11.过了不多时,耶稣往一座城去,这城名叫拿因,他的门徒和极多的人与他同行。
12.将近城门,有一个死人被抬出来。这人是他母亲独生的儿子;他母亲又是寡妇。有城里的许多人同着寡妇送殡。
13.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
14.于是进前按着杠,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稣说:「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
15.那死人就坐起,并且说话。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
16.众人都惊奇,归荣耀与神,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又说:「神眷顾了他的百姓!」
17.他这事的风声就传遍了犹太和周围地方。
以下问题提供的答案是一种可能的回答和看法,不一定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些问题旨在帮助组员理解经文并将其应用于生活。组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答案,或者探索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在经文(路加福音7章1-10节)中提到被耶稣基督称赞的人是谁?他拥有什么样的品格?
耶稣听到这些话,就很惊讶,转身对跟随的众人说:“我告诉你们,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我也没有见过。”(路7:9 )
首先,我们从这段经文中应当留意到百夫长的恩慈。百夫长的恩慈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当他的仆人生病时,他体贴关心自己的仆人,尽力让这仆人恢复健康。第二,他没有像许多其他外邦人那样轻视犹太人,犹太人的长老强有力地见证了这一点:“他爱我们的百姓。”最后,我们看到,他慷慨支持犹太人在迦百农建造崇拜的会堂。他并不仅仅是“在言语和口头上来爱以色列人,而是在行动上”。他差来见我们主的那几位使者,举出凭据说“他……给我们建造会堂”。
其次,我们从这段经文中应当留意到百夫长的谦卑。当主耶稣离百夫长家不远时,从百夫长令人吃惊的话语中,我们便可以看出他非常谦卑。“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我也自以为不配去见你。”这样的谦卑,乃是上帝的灵内住在人心里的最有力证明。若从本性上说,我们不可能谦卑下来,因为所有人天生都是骄傲的。圣灵在人心里做工的原则,就是要使人认识到自己有罪,看到自己的卑劣和败坏,好正确地认识自己,自觉卑微就会谦卑下来。人们很少这样重复主耶稣论到法利赛人和税吏这比喻结尾的话:“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路18:14)不是所有信徒都能拥有很大的恩赐,能为上帝作大工,但所有信徒都当尽力披上谦卑的外衣。
第三,我们从这段经文中应当留意到百夫长的信心。从他对我们主的请求中,我们看到一个充满信心的美好榜样。他认为,我们主不需要到他那奄奄一息的仆人所在的地方去。他看我们主完全有权柄掌管疾病,就像他完全有权柄掌管自己的士兵一样,或是像罗马皇帝有权柄掌管他一样。他相信,主耶稣只要发出一句命令,就足以使疾病远离。他不求看见神迹奇事,只是宣告自己相信耶稣乃是全能的主,是大君王,主若发出命令,疾病就会像顺服的仆人那样马上离开。J.C莱尔
如何理解“耶稣稀奇他”?主不是无所不知吗,祂也会稀奇?祂稀奇的是什么呢?什么是信心?你如何看待百夫长的信心?
在圣经中,有两个场景记录我们主耶稣基督“希奇”。一次是在这段历史记录中,另一次则是在《马可福音》6:6。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例子中,表述的是主希奇他的“信心”,而在另一个例子中,则是希奇人的“不信”。霍尔主教问道:“还有什么比看到基督希奇更让人希奇的呢?”
这乃是用以表明我们主真实人性的表述之一。他凡事与我们同等,只是没有犯罪。因为他是人,他的智慧和身量一同增长。因为他是人,他也会饥饿、干渴、疲倦、吃饭、喝水、睡觉、哭泣、忧伤、欢喜、呻吟、痛苦、流血和死亡。所以,他也会感到惊奇。但与此同时,他也同样是永恒的上帝,他与父原为一,也是这个世界的救主。这乃是一个极大的奥秘,是我们所不能测透的。神人二性合一在一个位格中,这是我们软弱的理性能力所不能理解的。我们必须相信并尊崇这真理,而不是试图去定义或解释。
主耶稣基督为百夫长的信心而惊叹,因为当我们主在世上时,像这样的信心确实少见。“从天上为我们显一个神迹”,便是那些嘲笑主的法利赛人提出的要求。那些聚集在我们主周围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要看到他所行的异能和奇事。难怪我们会读到这样引人注目的话,“就希奇他,转身对跟随的众人说:‘我告诉你们: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应该没有谁像那些曾被带领经过旷野,并被带领进入应许之地的人的子孙有如此大信心才对。但是,在后的要成为在前的;而在前的,要成为在后的。这位罗马军人的信心被证明比犹太人的信心要大。J.C莱尔
信心是相信“耶稣基督存在”:祂是至高主(来11:6)。所有权势都服从祂;信心是相信“(基督)赏赐那寻求祂的人” (来11:6)。祂会为寻求祂的人彰显祂的大能。百夫长竭力寻求耶稣,因为他相信耶稣可以满足他的需要。许多信徒切切地寻求主,但百夫长的信心却远超许多信徒。为什么?因为他相信只要有基督的说话,便已足够,即使耶稣不在场,也可以解决他的困难。—圣经大纲与讲义
神的话语告诉我要相信——我要相信什么呢?我被命令去仰望——我该仰望谁呢?什么是我盼望、相信和信心的对象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对于罪人,信心的对象就是基督耶稣。有多少人在这一点上搞错了,他们以为应当相信的是父神!在这里,相信神是相信耶稣的结果。我们因信靠子的宝血,结果让我们相信父永远的爱。许多人说,“如果我知道我真是被拣选的,我就会相信基督。”但除非藉着基督,没有人可以到父那里去。拣选是父的工作;你不能直接到他那里去,因此你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拣选的,除非你首先相信了基督这位救赎主,然后通过救赎你就可以到父的面前,知道自己是被拣选的。司布真
布吉特评价说:“唯愿它教导我们,要尊重基督所尊重的事物。唯愿我们更多为一个善良者身上似乎微不足道的美德打动,而不是被某位伟人身上表现出的各样神采和光环打动。” 我们应当记得,我们的主没有惊叹于犹太圣殿富丽堂皇的建筑。但是,他却对人的信心发出了惊叹。
“百夫长所宝贵的仆人”这句话中你看到了什么关于交朋友或人际关系方面的教导?什么样的关系会使你有安全感?
与敬虔人家连接的益处。我们看到百夫长的仆人他在病中得到了照顾。我们看到,通过他主人的代求,他得以恢复健康。我们看到,借着他主人的信心,他受到了基督的眷顾。谁又能说这一历史记载的结果不是这人的灵魂悔改和得救呢?对于这个仆人来说,当他第一次服务这个家,就是一个快乐的日子!
如果那些自称信主的基督徒常常记得恩惠与“信心之家”间的关系,那教会就有希望了。往往,有太多时候,一对基督徒父母仅仅为了世俗利益,就会匆匆忙忙把自己的儿女置于一种对他们灵魂没有丝毫益处的环境中。往往,有太多时候,一个基督徒仆人会为了多得一点工资,就另谋一个不看重宗教信仰的新工作。事情本不该这样的啊!我们采取什么行动,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我们灵魂的利益。我们定居何处,首先应当渴望和敬虔的人相连接。我们策划和规划什么事,为自己也好,为我们的儿女也罢,我们心里最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若赚得全世界,却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有什么益处呢?”J.C莱尔
在箴言13:20中:“与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亏损。”所罗门认为我们最终会变得像那些和我们一起同行的人。你可能听过另一种说:“协会滋生同化。”换句话说,没有所谓的随意关系。所有关系都是重要的,是催化性的。关系会推动我们前进或阻碍我们前进。它把我们推向目标,或者把我们推向痛苦。它为我们带来快乐或悲伤。关系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力,即使我们没有意识到它带给我们的影响。保罗说:“你们不要上当受骗,交坏朋友会败坏好品德”。(林前 15:33 当代译本)'”达里斯.丹尼尔博士
主耶稣基督在拿因城行了什么样的神迹?祂为什么这么做,有人寻求他的帮助吗?祂用什么方式来实行这个神迹?在这段经文中你看到主耶稣的什么特质?
祂在拿因城使一个寡妇的儿子复活(7:11-17)
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于是耶稣进前来,按着杠,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稣说:“年轻人,我吩咐你,起来!”那死人就坐了起来,开始说话,耶稣就把他交给他的母亲。(7:14-15 )
耶稣在此将要证明祂自己是超越死亡的主。没有人要求耶稣做任何事;乃是耶稣被自己的怜悯心所感,因而自动自发地采取行动。丁道尔
耶稣看见了,就怜悯她,叫她安心。请留意三个重点。
是“主”看见那寡妇。这是路加首次用“主”这个称呼,而且是十分突出的。路加要强调的是,“主”,那位万有之主,看见了这位愁肠百结的妇人。全能的“主”确实看见了她。
是“主”怜悯她,真叫人惊讶,因为万有之主竟然怜悯一个微不足道的妇人。祂虽是掌管万有的主,但并不是遥不可及,对世事和世人不闻不问。相反,祂切切地关心他们,甚至时常察看这宇宙;祂顾念所见的一切,而且怜悯伤心的人。
“主”的话令寡妇安心。这同样令人惊讶,因为万有之主的确向一个微不足道的妇人说话,令她得以安心。路加肯定是要强调这个令人震慑的思想:“主”,至高无上之主,竟然向人说话;而祂的话令人安心。由此可见,主的确是切实关心人,甚至是一个彷徨无助、不足挂齿的妇人。圣经大纲与讲义
我们主耶稣基督心中的怜悯是何等地深。我们看到,这一真理借着他在拿因城这次葬礼中的行为,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他遇到了一支哀恸的队伍,陪伴着少年人往他的坟墓那里去。主看见眼前的景象,就动了慈心。他并没有等人到他面前来寻求帮助。他所给予的帮助既不是人要求的,也不是人预料之中的。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永不改变。他昨日、今日,直到永远,都是一样的。他的心仍然像他在地上时那样充满怜悯。他依然对受苦的人有强烈的怜悯。唯愿我们牢记这一点,并从中得到欣慰。没有哪位朋友或是安慰者,可以与基督相比。在我们所有的黑暗日子里,这种日子必然有很多,我们都应当首先向上帝的儿子耶稣来寻求安慰。他绝不会弃我们于不顾,绝不会让我们失望,也不致不关心我们的痛苦。J.C莱尔
主耶稣的这两个神迹的对象是哪两个人?是什么令人恐惧又绝望到极点,使主耶稣看见了生出了怜悯的心?它是如何产生的(参考罗马书5章12节,6章23节)请思考罪与死亡对你和身边的人有什么影响?你认为救赎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是“百夫长将要死的仆人,另一个是寡妇已经去世的独生子。(死亡)
罗马书5:12 “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罪是普遍性得,就是所有人都处在罪的刑罚之下,也就是死的刑罚之下。
罪的一个最明显的结果就是死亡。在上帝禁止亚当夏娃吃生命树的果子的陈述中,第一次提到了这一道理:“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2:17)这一点,同样也明确的见于(罗6:23)的教训中“罪的工价乃是死”保罗的重点是,正像做工得工价一样,死是对罪的恰当的报偿,是对我们一切的公义的报偿。我们所当的的死亡有几个不同方面:肉体的死亡;灵性的死亡,以及永远的死亡。
罪对罪人的影响也非常可怕,罪破坏了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同样罪有辖制人的力量。犯罪会变成一种习惯,或犯罪成癖。罪也会导致人不愿意面对现实的心态。对生命中那些严酷的东西特别是我们犯罪的后果,我们总不愿现世的面对它。同样也不愿意面对死亡,否认死亡,随之而来我们就是否认罪。我们认罪的一种方式就是,虽承认自己的行为不当,但拒绝承担犯罪的责任。当我们都认识的时候,背后的问题就是自我欺骗。耶利米写道:“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17:9)耶稣谈到那些假冒为善的人也是如此。罪也会使人麻木。当我们不断犯罪,对上帝的警告和定罪弃之不顾时,就会对良心的督促越来越没有反应。因为犯罪的原故,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日益增强。罪就是转而依靠自己,在生活中我们会特别关注自己的某种需要,却忽略了别人的需要。最后,罪会给人带来内心不安。罪有一种贪得无厌的特点,永远得不到满足。这一点从“多少钱才会叫人知足”的回答中得到证实。洛克菲勒回答说:“再多一点。”
罪使人“全然败坏”,罪影响到我们人的每个方面,我们的善行并非完全出于对上帝的爱,总会有某种动机不纯的因素,我们完全无法使自己从罪中摆脱出来。无论人用什么方法或寻求其他宗教的帮助都无法使人摆脱罪的捆绑,唯有耶稣基督的救赎,唯有耶稣基督的宝血才能洗净我们的罪。
耶稣基督的救赎不仅重建了我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内心彻底败坏的本性。祂赐我们新的生命,使我们以悔改转离自己的罪,以信心转向基督。重生是上帝对信徒个人的改变—上帝扭转他们的自然倾向,在他们的生命中赐下新的属灵生命力,从而把他们恢复到起初受造时的状态。
死亡的影响
对不相信基督的人来说,死亡是一种咒沮,一种刑罚,也是一位仇敌。因为尽管死亡并不会导致消灭,或使其不复存在(灵魂还在),但是,它却使人与上帝隔绝。并使他失去任何获得永生的机会。对那些相信基督并且己经因此称义的人来说,死亡却有者一种不同的特点。信徒尽管仍要经历肉体死亡,但死亡的咒诅却已经被除去了。因为基督已经为我们受了咒诅,并且死在了十字架上(加 3.13);所以信徒虽然仍会遭受肉体的死亡,但却不会再经历到它凶恶的权势以及它的咒诅了(参见林前 15:54--57)。
那些不信基督的人虽然确实将死亡看成仇敌,但却并没有从死亡里看到任何积极的东西,而是在恐惧中从死亡面前畏缩了。然而,保罗却能够对死亡抱有一种全然不同的态度,把死亡看成一个已经被征服了的仇敌,从前虽然是仇敌現在却是不得不行上帝的旨意。所以,保罗将死亡看成令人喜悦的事,因为死亡要将他带到主的面前。他写信给腓立比人说:“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没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 1:20-—23)米拉德.J.艾里克森
以下问题提供的答案是一种可能的回答和看法,不一定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些问题旨在帮助组员理解经文并将其应用于生活。组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答案,或者探索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经文中提到了百夫长的信心,这对你有什么影响呢?
这个信心的功课提醒我们:福音要我们到耶穌这里来,相信耶穌,活出相信耶穌的生活。我们得到鼓励要倚靠他,把我们一切忧虑交给他,把我们心里的一切重担交给他。我们可以坦然无惧地这样行。他能承受一切。他是坚固的磐石,他是全能的上帝。一位老圣徒说得好,“除了在基督的全能上,我的信心就不能在任何别的枕头上安睡。”他能赐生命给死人,也能赐能力给软弱的人。“软弱的,他加力量”。让我们信靠他,不要害怕。世界布满网罗,我们内心软弱,但在耶稣面前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J.C莱尔
信心不是从我里面的一些好东西推断出我能得救,而是尽管事实是我在神眼里有罪,只配承受他的忿怒,我却要公然说道,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他的儿子耶稣基督的血,洗净了我一切的罪;尽管我现在的良心在责备我,然而我的信心胜过了我的良心,我真的相信“凡靠着他进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作为一个圣徒到基督这里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当你相信你的身体正在逐渐好转时,相信医生可以医治你很容易;但是当你觉得死亡的判决已经在你身体里面,当疾病正遍布你的全身,当溃疡聚集它毒气的时候信靠你的医生,即使在这个时候也仍旧相信药物的功效——这就是信心。—司布真(Charles H. Spurgeon)
思考百夫长与他仆人的关系,请分享一下你与神的关系以及你对上帝的爱的感受或经历。
上帝的爱,是一种完全为我们的益处所做的无私的关怀。这就是“圣爱”(agape),而非出于私欲的爱(etos).上帝是为我们自己的缘故而关注我们的益处,而非为了祂到底能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祂是全能的上帝,是自足的上帝。无需借助我们,上帝就能成就自己的心愿,但他却选择通过我们来工作。从上帝所做的一切上,我们可以看到上帝的爱中这种舍己、无私的特点。上帝差遣自己的儿子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并非被我们事先对祂的爱所打动。使徒约翰说:“不是我们爱上帝,乃是上帝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约一4:10)《罗马书》5:6—10 这一整段经文便阐明了同样的主题。特别是第8节(唯有基督在我行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钉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以及 10 节(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借着上帝儿子的死,得与上帝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米拉德.J.艾利克森
怜悯被定义为“你的痛痛在我心”.当耶稣辗转各地服侍时,他肯定感受到何等的痛苦!仅在这一章里,耶稣就遇到这些痛苦的人:垂死的仆人,悲苦的寡妇、困惑的先知和悔改的罪人,耶稣对他们都施以援手,帮助了他们。因为怜悯不权衡利弊,它只服侍。圣伯尓纳(Bernard of Clairvaux)说:“公义仅仅探寻可取之处,但怜悯却惟依需要而动。”是怜悯而非公义,触动了那位伟大的“医生”,他来“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32)。让我们看看主如何回应人的需要。 威尔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