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和他吃饭,耶稣就到法利赛人家里去坐席。
37.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知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就拿着盛香膏的玉瓶,
38.站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
39.请耶稣的法利赛人看见这事,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
40.耶稣对他说:“西门,我有句话要对你说。”西门说:“夫子,请说。”
41.耶稣说:“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银子。
42.因为他们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个人的债。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
43.西门回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稣说:“你断的不错。”
44.于是转过来向着那女人,便对西门说:“你看见这女人吗?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但这女人用眼泪湿了我的脚,用头发擦干;
45.你没有与我亲嘴,但这女人从我进来的时候就不住地用嘴亲我的脚;
46.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但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脚。
47.所以我告诉你,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
48.于是对那女人说:“你的罪赦免了。”
49.同席的人心里说:“这是什么人,竟赦免人的罪呢?”
50.耶稣对那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
以下问题提供的答案是一种可能的回答和看法,不一定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些问题旨在帮助组员理解经文并将其应用于生活。组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答案,或者探索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这段经文描绘的场景在哪里?请耶稣吃饭的人叫什么名字?经文中提到了哪些人?你对他们有什么认识?(7:36~37)
法利赛人“西门”; 女人(罪人);耶稣基督;一同坐席的人
有一个法利赛人名叫“西门”,他请主耶稣到家里坐席。西门的家,活脱脱是一个财主的家。财主的家都有一个露天的院子,而这个院子通常位于房子的正中央。主人有时会把院子开放给公众,让他们也可以围在一起,听听主人与宾客谈论的话题,若贵宾是拉比或名人,就更不在话下了。圣经大纲与讲义
那城里有一个女人,这里形容她是个罪人(这可能是指妓女)。是个罪人:说她是个罪人,并不是从所有人都是罪人的意义上讲的。她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罪人——大多数人认为她是一个妓女。
女人对主耶稣做了什么?她为什么要那么做?你在她的服侍中看到了什么?(7:37-38)
初信参考:
经文中描述了一个女人,她是众人皆知的罪人,并被人所不耻。这样的一个女人有勇气来到一个法利赛人的家里,在众目睽睽之下,来到主面前,痛哭流涕,以至于眼泪打湿了主的脚,她就用自己的头发把主的脚擦干,并连连亲吻主的脚并把自己最宝贝的东西,一瓶昂贵的香膏涂在主的脚上。
经文的中的描述是如此的美妙,让我们看见一个罪得赦免的人来到主耶稣面前如何回应主。试想一下如果你的生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死亡的恐惧笼罩着你,几乎要丧命的时刻有人救了你,你会如何向你的“救命恩人”表达感谢呢?经文中描述的这个“女人”她经历了主耶稣基督的赦罪大恩,当她愿意的那一刻,她被主拯救、脱下了“罪人”的枷锁,在耶稣基督里成了新造的人(林后5:17)。她要用自己最好的一切来向主表达感谢。甚至不再顾及周围人看她的眼光勇敢的来到主面前,因为被赦免的那一刻她已经不再是以前只配下地狱的“罪人”,而有了新的身份---上帝的子民。她的生命有了盼望,她万分的感谢耶稣基督的救赎,她来到主面前忧伤痛悔(诗51:17)并要献上自己所有的一切来侍奉主(罗12:1)。惟愿我们都有经历到蒙主赦罪的恩典,使可以脱下旧我,穿上新我,甘愿把自己献上来到主面前侍奉祂。
进深参考:
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知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就拿着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7:37-38)
女人清晰的知道:她是个“罪人”,深陷“罪”中不可自拔。她需要主,她需要耶稣基督的救赎,只有耶稣才能拯救她。只有一件事可以令一名妓女走进法利赛人的家,那就是绝望。她强烈地感到自己彷徨无助。她放下头发来擦耶稣的脚,当时的妇女是禁止在公开场合这样作的。所以,她当时必定是极其绝望,才会不顾一切,完全漠视在场的宾客。重要的是:她要把她的心和她的生命交给主,祈求祂的赦免。她已伤心欲绝,难以启齿,但耶稣明白她的心,一切都不言而喻(47-48节)。凡到基督面前来的人,必须带着一颗忧伤痛悔的心。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
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诗34:18)(圣经大纲与注释)
我已经与耶酥同钉十字架。(加2:20)与耶稣基督合二为一的人,不只要放弃犯罪的念头,还要放弃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因为被神的灵重生的意思,就是我们必须先放手,才能抓住神给的东西。第一件要放弃的就是一切的伪装。神要你呈现在祂面前的不是你的良善,诚实,也不是你更多的努力。而是你真真实实的罪。老实说,那才是祂能从你身上取走的东西。而祂要用真真实实的义来跟你交换。但是你,必须放弃一切自以为是的伪装,放下一切你以为自己配得眷顾的念头。(章伯斯)
“她对耶稣的服侍是个人化的。她一切都是自己做,一切都是为他而做。她服侍基督本人。当我们积极地操练自己的爱心时,我们的虔诚是直接指向基督的—我们会唱诗赞美祂,向祂祷告,为祂而教导,为祂而传道,为祂而活。”(司布真)
西门如何看待这个“女人”又是如何看待主耶稣对女人的接纳?从西门的行为中你看到了什么?(7:39)
初信参考:
西门知道这个女人是众所周知的“罪人”,他认为如果主耶稣真的是“先知”的话,知道这个女人是罪人就应该跟她保持距离,拒绝她的触碰。
西门这样的观点我们是不是很熟悉呢?我们看待别人的行为的时候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判断呢?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与我的观点不认同时,那对方一定是错的。
西门的态度是“自以为义”.他不认识主耶稣基督,他不知道祂是神,不认为祂是创造万物的主,更不明白他自己要俯伏在耶稣面前,放下自我,寻求祂的面。然而却以自我为中心的看待问题,认为主耶稣如果是先知就应该跟他的想法是一致的。我们认识耶稣基督是我们生命的救主吗?我们是放下自我来寻求神吗?还是把神限定在我们认知的框框里要求上帝要做和我心意的事呢?
进深参考:
请耶稣的法利赛人,心中质疑耶稣亲近罪人。 “这人”若是先知:一种轻蔑的称呼,或作“这家伙”。“若是先知”:原文句型表示与事实相反的假设,意思是西门认为耶稣不是先知。(海外校园)
西门(法利赛人)自以为义。自义之人的行为,反映出几件事:
1.他虽然也为别人设想,但却是自以为义的。请留意,他没有在众人面前揭穿那妇人的身份,只是为了让他的宾客免于尴尬。(何等自以为是!) 2.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他认为自己比这罪妇强,所以绝不会让她触摸自己。他会和这妇人保持距离,对她不屑一顾,和她划清界线。还有,他认为自己的判断和见识,意见和行为,都强于别人。他期望别人(耶稣)也作出同样的判断和行为。他以为只要耶稣知道这妇人是谁,也同样会弃绝她。(圣经大纲与注释)
西门的真正问题是瞎眼:他看不清自己,看不清这个女人,也看不清主耶稣。对他而言,说“她是个罪人,很容易,但说 “我也是个罪人,却不可能(见路十八9~14)威尔斯比
虽然人可能会对基督显出一些外在的尊重,但是内心却仍未悔改。我们面前的这个法利赛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表现出一副比许多人更尊敬主耶稣基督的样子。他甚至请耶稣和他吃饭。但一直以来,他对基督福音的本质却一无所知。当他看到主耶稣允许一个可怜的悔罪之人给他洗脚时,他那颗骄傲的心便暗中觉得厌烦,甚至连他表现出的殷勤也变得冰冷、吝啬了。J.C莱尔
4. 主耶稣读懂了西门的心思,祂如何回应西门?主耶稣是如何看待有罪的女人和西门接待祂的态度?主耶稣的比喻中你学到了什么?(7:40~50)
初信参考:
主耶稣是神,祂明白我们所有的心思意念,所以祂知道西门内心所想的(诗139:4)。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多么的温柔,祂对西门讲话的目的是为了挽回西门。祂直接的对西门表示,虽然西门请祂到家里吃饭,却并没有用心的接待祂。西门这个主人该做的一些事情他没有做,反倒这个被人不耻的女人却热心的接待主。(在近东的文化中,用心的款待客人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祂提醒西门,他并不如自己所认为的那么好。西门在主的眼里与这个女人一样都是罪人,但不同的是这个女人知罪,而且愿意来到主的面前求祂赦罪(罗10:9),被主赦罪后并乐意奉献自己服侍主。自以为是的西门,不认为自己有罪,自然就不会去寻求主的赦免,他未经历被主赦罪的恩典,所以他也没有用心接待主的行为。
进深参考:
耶稣不仅读懂了西门的心思,也显明了他灵里的需要。
这段经文针对的不是一个人生命中犯了多少罪,而是他是否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罪。一个人要犯多少罪,才算是罪人?西门和那个妇人都是罪人。西门犯的是灵里的罪,尤其是骄傲,而那个妇人犯的是肉体上的罪(见林后七1)。女人的罪别人清楚,但西门的罪,除了神别人都不知道。他们两人都是破产的,不能偿还欠神的债。西门和那个妇人一样,都是灵里破产的,只是他没有意识到。
饶恕是神恩典的礼物,耶稣基督为我们还清了罪债(弗一7;彼前一18-19)。“开恩”意思是“满有恩典地、白白地”。妇人接受了神白白提供的救恩,也公开表达她的爱。西门拒绝了这份邀请,所以仍未得赦免。他不仅看不清自己,也认不清那个妇人,认不清他尊贵的客人。威尔斯比
耶稣讲这个比喻,为的是与西门和好◆我们的主说出的话就像一支射出的箭,箭尖带着和好,箭身抹着慈爱,使人百体舒畅。这箭一射向内心充满冲突的人,冲突就化为和睦。主对西门说:「西门,我有句话要对你说。」西门本来私下在心里嘀咕,一听到主如此谦卑的话语,他便马上回答说:「我的主,请说。」甜美的话语穿透苦毒的心,就结出香甜的果实。在耶稣说这话之前,西门还在私底下毁谤他;这话一出,西门就公开地发出了赞美。谦卑伴随甜美的话语,甚至能征服谦卑的敌人,使敌人来尊荣自己。谦卑不会在朋友身上试验自己的能力,只有在人厌恶看到谦卑得胜时,谦卑才会一显身手。叙利亚人以法莲《论我们的主讲章》
5.根据经文比较有罪的女人和法利赛人对主耶稣的态度,请思考我们要如何回应主的赦罪之恩?怎样做会错失接受神赦罪的机会?请思考对耶稣的“爱“与“罪得赦免”有什么关系?(7:44~50)
《重要讨论题》
初信+ 进深参考:
神的赦免不是自动的:我们若愿意,也可以弃绝神的恩典。1830年,一个叫乔治.威尔森(GeorgeWilson)的人因盗窃邮件被捕,被处以纹刑。一段时间后,安德鲁•杰克逊总统(President Andrew Jackson )给威尔森下了一道教免令,但威尔森拒绝接受!执行方很头疼:威尔森到底是该被释放,还是被绞死。他们咨询大法官约翰•马歇尔 (John Marshall)),马歇尔宣布了以下决定:“一道赦免令只是一张纸,其价值取决于要被赦免的那个人接受与否。如果他拒绝接受,赦免令就不再是赦免令。所以,乔治威尔森必须被绞死。”如果你从未接受过神的赦免,那么现在就是你相信并得救的时候。
进深参考:
我们只有感受到自己的罪得赦免,对基督的爱才会有动力和生命。无疑,当我们主向法利赛人西门讲两个欠债人的故事时,主希望他学习的就是这个教训。“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银子。”他们都“无力偿还”,而且两个人都白白地得了赦免。然后,主耶稣就问到这个尖锐的问题:“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我们主耶稣告诉西门,这真正解释了他面前的这个悔罪妇女表现出的那种深厚的爱。她许多的眼泪,她深厚的情感,公开的崇敬,还有她用油膏主的脚,都是出于一个原因:因为她曾多蒙主的赦免,所以她才会爱主更多。她之所以爱,乃是由罪得赦免带来的功效,而不是起因;是罪得赦免的结果,而不是条件;是罪得赦免的结果,而不是理由。这个法利赛人明白为什么这个妇女爱得如此深吗?这乃是因为她感到主赦免了她许多的罪。他会明白为什么他对自己的客人显出的爱如此少吗?这乃是因为他觉得主没有施恩给他,他没有罪得赦免的意识,也没有欠基督债的感觉。J.C莱尔
耶稣接着告诉西门︰这女人的罪获得赦免了。祂并没有袒护那些罪︰它们是许多的。但新约圣经一贯的教训是︰无论多么多、多么大的罪,神的恩典都能赦免它们。我们必须谨慎地了解因为她的爱多这句话。耶稣不是在说那女人的行动赚得了赦免,甚至也不是说她的爱值得赦免。根据祂前面的那小段比喻和后面的话(50节),祂是在说她的爱证明她已经得了赦免,这是她对神恩典的回应。耶路撒冷圣经(JB)表达了这个意思︰「她的罪——她许多的罪——必定已经蒙赦免了,不然她就不会显出这么大的爱来。」相反地,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很自然就会想到西门。他表达的爱的确只有一点点,这就意味着他不曾得到很多的赦免。丁道尔
当我们犯罪时,基督心里切切想念我们。那些软弱之人的安慰在于,正是他们的罪让神的怜悯多于忿怒……他在我们软弱时与我们一同受苦,这软弱是由我们的罪和其他苦难所致……基督会与你同在,而且他绝不会对你发怒,因为他所有怒气都转向你的罪了,为要除去它;是的,他对你的怜悯愈发加增,好像一位父亲对自己身患恶疾的孩子的心,亦或一个人身上长了麻风病,他不会讨厌那个患病的部位,因为那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他讨厌的是这病,而这就让他里面对那个发病部位生出更多的怜悯。苦难越深,蒙爱之人所受的怜悯也就越多。在所有苦难中,罪所致的苦难最大;当你这样看罪时,基督也必这样看。而他爱的是你这个人,恨恶的只是你的罪,他的恨恶只会落在你的罪上,为要借着毁灭这罪,救你脱离它,但是他对你的爱会更加深切;无论你是在罪中还是其他苦难,都是如此。因此,不要惧怕。古德温《基督的心》
以下问题提供的答案是一种可能的回答和看法,不一定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些问题旨在帮助组员理解经文并将其应用于生活。组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答案,或者探索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经文中主耶稣基督对待“有罪的女人”和“法利赛人西门”的态度和教导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对你的生命又有什么影响?如果有类似的经历,你可否愿意分享一下你自己经历的“蒙主赦罪之恩后的喜乐,和对于新生命的盼望”?
耶稣能温柔对待所有到他面前来的罪人,正如祂应法利赛人的邀请去做客;祂温柔的接受有罪的女人为祂做的一切。不管他们的罪多么严重、多么令人发指。
令耶稣心生柔情的不是我们犯罪的严重程度,而是罪人到他面前来。不管我们犯了什么罪,他都会温柔地体谅我们。(他能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来5:2)想想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当我们犯罪时,耶稣鼓励我们将自己的混乱状态带到他面前,因他知道如何待我们。他不会鲁莽粗暴,不会怒声训斥,也不会像我们的父母那样大发雷霆。他不是高高在上施恩给我们,而是与我们同在,用他的臂膀环绕我们,用我们需要的方式待我们。他温柔体谅我们。戴恩·C.奥特伦德(Dane C. Ortlund)
“到我这里来”耶稣这话岂不叫人惭愧!想想看,有多少事是你不愿意带到耶稣面前来的。你想知道自己对耶稣有多认真吗?很简单,就看你能不能“到我这里来”。人每逢碰到了表里不一的地方,要不就是想搪塞,要不就是想逃避,但就是不肯到耶稣面前来。即便难过痛苦,宁愿做东做西,总是不肯踏出那看似愚蠢又难以启齿的最后一步,开口说出 “这就是我的样子,我来了〞。要知道,灵里有一丝傲慢的人不经意间就会表露出来,整天期待着神要他做大事。殊不知,神所要的只是 “到我这里来”。(章伯斯)
1,耶稣就到法利赛人家里:
我们主与法利赛人一同吃饭,被某些基督徒用来为他们与未悔改的人交往过密,并到他们家中参加晚宴和娱乐进行辩护。
那些用这种论调辩护的人也须记住,我们主在这种场合是如何行事的。他乃是带着他“父的事”来与法利赛人坐席的。他作见证反对法利赛人的恶习。他向法利赛人解释白白赦罪的本质和真正爱他的秘诀。他宣告了信心的救赎性质。若有基督徒赞成和未悔改的人亲密相交,那他就当带着我们主的心到他们家中,并要像他那样说话行事,唯愿他们能不断地操练。但是,他们在那些未悔改的社交场合说话行事时,果真像主耶稣在西门席上所做的吗?这乃是一个他们必须要好好回答的问题。
2,站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记住,在我们主耶稣传道的那个国家,人们不是像我们现代人这样坐着吃饭的,而是斜倚着或全身侧卧在卧榻上,把脚伸在他们身后。这样,这个女人对我们主的脚所做的就比较容易一些。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斜靠着吃饭是特别的宴席,如最后的晚餐中描述了主耶稣最爱的门徒靠近主的胸膛问主将要出卖祂的是谁?(约13:23-25)路加在这里强调了在36和37节的「坐席」都是用的侧卧"reclined/reclining"(NAS)。如果是特别的宴席的话,就说明法利赛人西门还是很重视耶稣的到访的,虽然耶稣的一些了举动让他越来越迷糊。
此外,我们必须记住,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房子,也就是我们主所去的房子,与我们所住的房子有很大不同。为了凉爽的缘故,通常墙上都会有直到地面的敞口,而且几乎就像是住在阳台上一样。这必然使此次款待行动众所周知,也就解释了这个女人为何似乎很容易就找到了我们主所在的地方。
3,你的罪赦免了:
当然,我们不是认为,这些话的意思是指,这个女人的罪现在才第一次得了赦免。这种解释会再次推翻两个欠债的人故事中的所有教义。这个女人在她来到基督那里之前就已经真正得了赦免。但是,她此刻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得到了公开和权威性的宣告,作为对她公开表达自己的爱心和感激之情的奖赏。之前,她借着恩典得着了盼望。现在,她领受了盼望的确据。
4,这是什么人,竟赦免人的罪呢?
应当再次指出,这一表述是不认识我们主,第一次听到他说话,看到他行事的那些人自然会用的语言。
5,“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
当众人心里都在质疑的时候,主耶稣却再次向那女人保证,「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回去吧」(50节)。「信」就是承认自己需要拯救、却无法自我拯救,所以只能「诚实倚靠耶和华」(赛十20)、单单信靠基督的救恩。因此,「信」就成了支取救恩的钥匙,而救恩能使人与神、与自己都恢复「平平安安」(50节)。而一个自以为义的人,只能把自己关在救恩的门外;一个居高临下的人,很难相信自己是个需要救恩的罪人。一个人若不知道自己是个「无力偿还」(42节)罪债、不能自我拯救的罪人,无论外表怎样敬虔,无论行为有多热心,对救恩、对救主都不可能有真正的「信」。圣经综合解读
平平安安地回去吧:那个女人怀着完全谦卑的心来见耶稣,甚至以为自己不配出现在耶稣的面前。这是她来到耶稣面前的好方式,但是耶稣不希望她停留在那种境况中。他高举她,认可她的爱,赦免她的罪,并让她平平安安地回去。这是耶稣在本章中所做的最大工作。治病(如百夫长仆人的病),或使死人复活(如寡妇的儿子),都不是永久的医治工作,因为这些身体总有一天还会再死去。但罪得赦免是永远的赦免。Enduring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