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鲁求救
40. 耶稣回来的时候,众人迎接他,因为他们都等候他。
41. 有一个管会堂的,名叫睚鲁,来俯伏在耶稣脚前,求耶稣到他家里去。
42. 因他有一个独生女儿,约有十二岁,快要死了。耶稣去的时候,众人拥挤他。
患血漏妇人的信心
43. 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医生手里花尽了她一切养生的,并没有一人能医好她。
44. 她来到耶稣背后,摸他的衣裳䍁子,血漏立刻就止住了。
45. 耶稣说:“摸我的是谁?”众人都不承认。彼得和同行的人都说:“夫子,众人拥拥挤挤紧靠着你。(有古卷在此有 “你还问摸我的是谁吗?”)”
46. 耶稣说:“总有人摸我,因我觉得有能力从我身上出去。”
47. 那女人知道不能隐藏,就战战兢兢地来俯伏在耶稣脚前,把摸他的缘故和怎样立刻得好了,当着众人都说出来。
48. 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
睚鲁的女儿死而复活
49. 还说话的时候,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不要劳动夫子。”
50. 耶稣听见就对他说:“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儿就必得救!”
51. 耶稣到了他的家,除了彼得、约翰、雅各和女儿的父母,不许别人同他进去。
52. 众人都为这女儿哀哭捶胸。耶稣说:“不要哭,她不是死了,是睡着了。”
53. 他们晓得女儿已经死了,就嗤笑耶稣。
54. 耶稣拉着她的手,呼叫说:“女儿,起来吧!”
55. 她的灵魂便回来,她就立刻起来了。耶稣吩咐给她东西吃。
56. 她的父母惊奇得很。耶稣嘱咐他们,不要把所作的事告诉人。
暖身:你认为世上还有比死亡更恐惧的事吗?
温习一下,本段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40~42 节睚鲁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事来求耶稣?你想他此刻的心情如何?
43~44 节就在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一个怎样的女人?你可以想像她的痛苦吗?
45~46 节耶稣有要事在身,祂为什么坚持要这女人当众承认?门徒的反应如何?
47~48 节女人得医治应该很欢喜,她为什么是「战战兢兢」来见耶稣?
40~48 节,请思考在去医治一位将要死的女孩的路上是时间多么的紧迫,主耶稣却停下与一位血漏的女人交谈,主耶稣是在 “耽延” 吗? 在你的生命中经历过上帝的 "耽延” 吗?
49 节从血漏妇人事件到此刻听到女儿死了,睚鲁的心路历程会是怎样?睚鲁对主的信心从哪些实际的行动表现出来?
50~56 节耶稣作了什么事?这件事对睚鲁、门徒各有何意义?耶稣救活女孩,并要大家不要把事情传开,为什么?
8:40-56
41.看哪(根据英文直译,和合本没有这一短语) 和,看哪有一个人来了,名叫睚鲁,他是会堂的管事。他俯伏在耶稣脚前,恳求他到他家里去。
(路加福音 8:41 钦定本):
成尼慈评述说,三位福音书作者在记录睚鲁的女儿从死里复活的神迹时,都是以 “看哪” 一词开始其描述的。这样做的本意,似乎部分是为了提醒我们,要注意这一伟大的神迹;部分则是要我们注意在让会堂里的福音朋友从死里复活这一事件中,上帝所彰显的那卓绝的良善。
应当注意的是,睚鲁住在迦百农。福音书至少提到迦百农三位地位和影响力都很重要的人物,我们主为他们行了特别的神迹。第一位是儿子得了医治的那位大臣(约4:46)。另一位是仆人得了医治的那位百夫长(路7:2)。第三位则是这位管会堂的睚鲁。
42.快要死了:
这个词的希腊文可以从字面上更准确地译成 “她正在死去,正处在死亡的关头” 。
众人拥挤他:昆斯内尔对这种情况做了如下评论:“虽然大量的基督徒在听他讲道、接受圣礼和履行宗教的外在仪式的过程中,似乎是在拥挤基督,但是,却很少有人借着活泼的信心、真基督徒的生命、出于善行的祷告、默想、爱心和对他的效法,来摸基督。虽然有众多聚会,众多的人填满教堂,使前来听布道的人成为大群,但是,他们却仍一如既往地效法这个世界,放纵自己的情欲。他们虽然聚集在基督周围并拥挤基督,但却没有去摸他。”
43.有一个女人患了血漏:
为认清这个女人的处境,以及这里所记录的这一神迹的伟大,我们应该读《利未记》15:19。我们应当看到,她的疾病让她处在不洁净中。我们若明白了这一点,就能理解她为何想避开众人不愿让人看到。与此同时,我们不可忘记,我们主在这一医治神迹中占据的崇高地位。他是作为我们伟大的大祭司来工作的。他赐给人健康和礼仪上的洁净,然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却没有沾染任何污秽。
44.他的衣裳䍁子:
帕克赫斯特在他的词典中说,这是 “一种服装上的流苏或是穗饰,通常犹太人尤其是我们可称颂的主,为了顺服摩西律法而穿在身上(申22:12),而文士和法利赛人则尤其喜欢穿这种非常宽大的衣服,以此作为特别虔诚和罕见顺服上帝诫命的标记” 。
45.摸我的是谁:
这句话可以按照字面意思更准确地译为 “那个摸我的人是谁” 。
夫子:应当注意到,这个词的希腊文只有圣路加在新约圣经中用到过,并且只用来指基督。它的字面意思是,“一个被设立在万物之上来照管它的人” 。这乃是一个表达尊重的称号,也是对权威的认可。
46.能力:
这个词在更多情况下被翻译为 “权柄” “大能” 或 “力量” 。这节经文中的整个表述非常特殊。
48.使……痊愈 :
这个词或许同样可以翻译成 “救了……” 。很可能,这是故意使用的一个具有双关意义的词。
49.你的女儿死了:
成尼慈评述说,在福音书中,除了一处例外(可1:30),我们从未读到过有哪个孩子为了父母来到基督面前,但我们却经常读到父母为了孩子来呼求主。他洞察深刻,“爱更多是从上而下的,而不是从下而上的。”
夫子:应当指出的是,这个词的希腊文与 45节中使用的词并不是同一个。在这里,这个词指的是 “老师”。
51.彼得、约翰、雅各:
应当牢记的是,这三位门徒有三次被从十二位门徒中分别出来,并得到允许在特殊场合与我们主为伴。他们曾在变象山上,在客西马尼园中,还有在这个神迹中与主同在。其余使徒都没有如此明确地看到我们主的神性、人性,以及他的大能和他对伤心之人及罪人的同情。
52.她不是死了,是睡着了:
针对这一表述中存在的困难,人们已经谈了很多,却没有任何充分理由。这句话提供的证据使一些人断言说,睚鲁的女儿并不是真的死了,而只是处在昏迷状态中。这样种说法与上下文矛盾,尽管这一表述实际上不存在困难,却并非不需要解释。
布吉特说,我们主的意思乃是这样的:“她对你们来说是已经死了;但是,对我来说,却是睡着了,有 ‘死’ 到超出我让她从死里复活的权能。”
艾尔福说:“这句话最可能指的是随后的快速醒来。”
内兰德(Nayland)的琼斯说:“因为我们对生与死的关系和区别只有不完全的观念,所以我们的救主在让一个女童从死里复活时,对当时在场的人说,‘孩子不是死了,是睡着了。’ 他没有说,她死了,我要让她从死里复活;而是说,她睡着了。因此可以推断说,她会醒过来。凡不熟悉符号语言和比喻的人便会嗤笑他,好像他是因为无知才说出这种话,(不晓得)他是用完美的真理和智慧的言辞说出的话。用睡了来代替死亡,一字之差就决定了整个讲道的力量和价值。”
54.不许别人同他进去 :
当我们读到这一表述时,我们应该记得前一节经文说,“他们就嗤笑耶稣” 。这似乎是一个惯例,就是在基督与人相交的过程中,他从不将证据强加给人,而是保留下来,不让那些嘲笑者看到他自己使命的明证,倒将这明证赐给别的人。正如过去他在地上时一样,如今的情形亦然。主往往任凭那些嘲笑的人。
55.她的灵魂便回来:
这是明显表明人的灵魂单独存在并独立于人身体之外的经文之一。马太·亨利评述说:“这就证明,我们的灵魂存在,并以独立于身体的状态行动。因此,灵魂是不朽的,死并不能熄灭耶和华上帝赐下的生命之光,不过是把它从黑暗的灯笼中拿出来罢了。灵魂并不像格劳修斯指出的那样是人身体的气质,或者说是某种与死亡俱灭的东西,而是某种继续独立存在的东西,人死之后在人身体之外的其他地方存在。圣经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孩子的灵魂在居间阶段到底在哪里。灵魂乃是在灵魂之父的手中,所有人的灵魂在人死去的那一时刻都要归回上帝那里去。”
给她东西吃:这是有力的明证,表明她的身体真的活过来了,她父母看到的并不是幻象,而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身体。我们主在他自己从死里复活后,赐给他门徒同样的复活证据:“你们这里有什么吃的没有?……他接过来,在他们面前吃了。”(路24:41-43)
56.不要告诉人:
我们应当注意到,正如在许多地方一样,我们主拒绝人们的追捧。成就了伟大的工作,却又对它们避而不谈;大有能力地工作,却不喧嚷,反而默默行事,这乃是跟随基督的脚踪行。浅水喧嚣,空缸扬声。
第一部分:
路8:40-48
罪带进这个世界的痛苦和麻烦何其多!我们刚刚读完的这段经文,为这一点提供了一个令人揪心的明证。首先,我们看到一位父亲,因为自己垂死的女儿陷入痛苦忧愁中。然后,我们看到一个女人,遭受病痛之苦,被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折磨了十二年之久。这些痛苦是罪遍撒在全地上的。这些不过是周遭世界不断发生之情形的一个缩影。这些罪恶并不是上帝起初创造的,而是人因为堕落的缘故自己招致的。假若没有罪,亚当的子孙中就不会有悲伤,也不会有疾病。
首先,从这里描绘的这个女人的例子中,我们应当看到许多人灵魂状况的可怕景象。圣经告诉我们,这个女人患有一种令人厌烦的疾病 “十二年” 了,她 “在医生手里花尽了她一切养生的”,却 “没有一人能医好她” 。在这段描述中,许多罪人心灵的状况如同镜子一样,被放在我们的面前。也许,它所描述的正是我们自己。
在大多数教会中,都有些男女信众深切感到自己有罪,而且还被活着却无法得到赦免这一思想痛苦地折磨着。他们期望得到良心的解脱和平安,却不知道该往哪里寻找。他们尝试过许多错误的补救之法,却发现自己 “一点也不见好,病势反倒更重了” 。他们尝试过各种形式的宗教手段,又让自己疲于各种形式的人为方法,以期获得属灵的健康。但是,这一切都无济于事。良心的平安似乎一如往常地遥不可及。他们内心的伤口一触即痛,而且既不愿被触碰,也无法愈合。他们仍然境况可怜,仍然郁郁寡欢,仍然无法完全满意自己的处境。简而言之,他们就像此刻我们读到的这个女人一样,随时会说:“我没有希望了。我永远也不会得救。”
唯愿所有这些人从我们此时正在思考的神迹中得着安慰。唯愿他们知道,只要他们愿意寻求,就会 “有基列的膏油” 可以治愈他们的疾患。有一扇门,在寻求救治的所有努力中他们还从未叩响过。有一位医生,他们还从未呼求过,绝无他不能治愈之病。唯愿他们思想我们面前的这个女人在迫不得已时采取的行动。当所有其他手段都失败之后,她来到耶稣面前寻求帮助。同样,唯愿他们也这样做。
其次,我们应当从我们面前这个女人的行为中看到,关于人得救的信心源头及其效果的一幅惊人图画。圣经告诉我们说,她来到我们主背后,并“摸他的衣裳繸子,血漏立刻就止住了” 。这次行动似乎是一种最简单的行动,完全不足以产生任何伟大的效果。但是,这次行动的影响却是最奇妙的!一瞬间,这位可怜的患者就得了医治。许多医生 “十二年” 来一直无法给予她的医治,一时间她竟得着了。这不过是一次触摸,但她却痊愈了!
很难想象还有什么人的经验图画比这个女人得痊愈的故事更生动。有成百上千的人可以像她那样作见证说,他们长期以来都在从医生那里寻求毫无价值的属灵帮助,让自己的心灵疲于运用无法带来医治的补救措施。最后,他们又像她一样,听到有一位独一的主能医治人劳苦的良心,赦免罪人,“不用银钱,也不用代价”,只要人愿意借着信心来到他的面前。这些条件似乎太容易了,让人难以置信。这样的消息听起来太好了,叫人不敢相信。但是,正像我们面前这个女人一样,他们决心试一试。他们借着信心,带着他们所有的罪,来到基督面前,惊奇地发现自己立刻得了医治。现在,与以前相比,他们感受到了更多的安慰和希望。重担似乎从他们肩上挪去。重负似乎从他们心中脱落。光似乎打破了他们心灵的幽暗。他们开始 “欢欢喜喜盼望上帝的荣耀” (罗5:2)。而且,他们会告诉我们,这一切的发生是由于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照着自己的本相,来到了耶稣面前。他们凭着信心来摸他,就都得了医治。
唯愿我们永远铭记这一点,就是相信基督乃是与上帝和好的极大奥秘。若没有它,无论我们借着宗教做任何事,都永远无法得到内心的安息。若没有它,即使我们可能每日去参加服侍,每周领受主的圣餐;我们可能将自己的财物施舍给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我们可能会禁食并披麻蒙灰,又过着隐士一般的生活。——这一切我们都可以去做,然而结局却是悲惨的。一次出于真信心的触摸基督,价值便等于这一切东西的总和。人性的骄傲也许不喜欢它。但是,这却是真实的!在末日,终会有无数的人从死里复活,并作见证说:在借着信心来到基督面前,满足于停下自己手中的工作,要完全和彻底靠着他的恩典得救之前,他们从未感到灵魂得着安慰。
最后,我们应当从这段经文中看到,我们主多么盼望那些从他领受了益处的人能在人面前承认他。圣经告诉我们说,他不允许这个女人悄悄地从人群中退去。他问,“谁摸他” 。他再次追问,直到这个女人走上前来,在所有人面前将自己的情况 “公布” 出来。接着传来了亲切的话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
对基督的认信,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唯愿真基督徒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对我们可称颂的主来说,我们能够做成的工作是微不足道和贫乏的。我们为了荣耀他所做出的最大的努力也不过是软弱的、充满缺陷的。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的祷告和赞美也是有缺陷的。可悲的是,我们的知识和爱心也是小的。但是,我们内心有否觉察到基督已经医治了我们的灵魂呢?那么,我们能不在人面前承认基督吗?我们能不明确告诉别人基督为我们成就的一切吗?我们曾因致命的疾病垂垂将死,却得了医治;我们此前曾经失丧,如今却被主寻回;我们此前曾是瞎眼,如今却得以看见。唯愿我们能放胆这样去行,且毫无畏惧。唯愿我们不羞于让所有人知道,耶稣为我们的灵魂所成就的一切。我们的主喜悦看到我们这样去做。他喜悦属他的百姓不因为他的名感到羞愧。圣保罗曾严肃地说:“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罗10:9)基督则更严肃地说:“凡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路9:26)
* * *
第二部分:
路8:49-56
我们刚才读过的这段经文,记载了圣灵认为适合记下的有关我们主使死人复活的三大实例之一。另外两个实例是拉撒路和拿因城寡妇的儿子从死里复活。这三个例证则被特别用作描述他大能的权柄。一个是一位小女孩,刚刚咽下最后一口气。一个则是一位年轻人,他正被人抬去下葬。一个是一位已经在坟墓里躺了四天的人。在所有这三个例子中,我们都看到,一听到基督的命令,生命立刻就恢复了。
首先,唯愿我们从这几节经文中注意到,死亡对人类子孙的辖制是多么普遍。我们看到,它来到一个富人家中,只一击就从他眼中夺去了他的盼望。“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 你的女儿死了。’ 这种消息是今世我们必须喝下的最苦的苦杯。没有任何事比与心爱的人生离死别,并将他们安放在坟墓中,更使人伤心的了。其中,又鲜有哪种悲伤比父母痛失独生子更让人心碎和沉重。
死亡实在是一个残酷的仇敌!它攻击人时并没有分别。它光顾富人的厅堂,也进入穷人的茅屋。它不因人青春年少、身强力壮、红颜美丽而留情,也不因人年纪老迈、身体虚弱、鬓发灰白而手软。当它掌权的日子,所有澳洲的黄金,所有医生的技能,都不能使死亡之手从我们的身体上拿开。在指定的时间来到,上帝就允许它击杀,于是,我们诸般的计划便戛然中断,我们所亲爱之人就被带走,又被埋葬,今世再不得见。
一想到这等事,就让人顿生悲戚,无人喜欢听见这等事。死亡的主题让人蹙眉,不忍卒看。“世人皆知他人将死,唯独不想自己亦然。” 但是,我们为何如此对待这个巨大的事实呢?我们为何不能直面死亡,好叫我们随时准备好死去呢?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死亡终会来到我们家中。虽然我们不喜欢听到它,但死亡终会带走我们每个人。为这一巨大的变化做好准备,诚然是一位智者人生中的一部分。我们为何不能做好准备呢?有一位主能拯救我们脱离对死亡的恐惧(来2:15)。基督已经战胜了死亡,又 “藉着福音,将不能坏的生命彰显出来” (提后1:10)。凡相信他的就有永生,他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6:47,11:25)。唯愿我们相信主耶稣,如此,死亡将失去它的毒钩。如此,我们就能与保罗一同说: “我死了就有益处。”(腓1:21)
其次,我们应当从这段经文中注意到,相信基督的慈爱和大能乃是患难时刻最好的补救。圣经告诉我们,当耶稣听到消息说管会堂的女儿已经死了时,他对那位父亲说,“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儿就必得救。” 无疑,这些话是针对我们主马上就要施行的神迹说的。但是,我们无需怀疑,它们也是为了基督教会永久的益处说的。这些话的本意是为揭示出急难时刻我们得安慰的伟大秘诀。这一秘诀就是要靠思想基督的慈爱和大能的手,来操练信心。简而言之,就是相信。
唯愿为叫我们更有信心而献上的祷告成为我们所有日常祷告的一部分。长此以往,我们灵里就会拥有平安,唯愿我们常说,“主啊,增加我们的信心。” 在这个邪恶的世界上,每周都会有上百件痛苦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可悲、软弱的心灵无法看明其中的原因。若没有信心,我们就会常常失去心灵的宁静且会心情沉重。除了常常感受到基督的慈爱、基督的智慧、基督对我们的眷顾,还有基督对我们的一切事务的护理以外,再没有任何事能让我们内心快乐、平静。信心不会在噩耗的重压之下消沉(诗112:7)。信心可以叫人安静地守候,等待那更美好的时刻来临。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最严重的试炼中,信心的眼睛仍可以看到光明。信心可以叫人在任何情况下找到空间,来建立起对那位随时帮助者的信靠,也可以叫人在任何处境的暗夜中唱诗歌颂。“信靠的人必不着急。” “坚心倚赖你的,你必保守他十分平安。”(赛28:16,26:3)唯愿这一教训铭刻在我们的心中。要想满有安慰地行过这个世界的道路,我们必须 “相信”。
最后,让我们在这几节经文中注意到,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所拥有的战胜死亡的大能。圣经告诉我们,他来到睚鲁家中,变悲伤为欢乐。他抓住已无生命气息的管会堂的女儿的手,“呼叫说:‘ 女儿,起来吧!’ 立刻,借着这大能的命令,生命气息就恢复了。“她的灵魂便回来,她就立刻起来了。”
唯愿我们一想到对死的权势有一种限制,心中就得着安慰。虽然这个恐怖之王非常强大,多少世代的人都被他像草割下,并扫入尘土中;多少智慧、强健、美貌的人,都被他吞下,在他们最年富力强的时刻被取走;他赢得了多少胜利,多么经常地在人骄傲的扉页上写下 “虚空的虚空”;列祖、君王、先知和使徒,都不得不屈服于他的权势。他们都死了。但是,感谢上帝,有一位独一的主比死更强大。这位独一的主说:“我必救赎他们脱离阴间,救赎他们脱离死亡。”(何13:14)这位独一的主就是罪人的朋友,主基督耶稣。当他第一次来到地上时,他常常显明他的权能,比如在睚鲁家中,在伯大尼的坟墓旁,在拿因城门口。当他第二次再来时,他必将向全世界显明这一切:“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林前15:26)“地也要交出死人来。”(赛26:19)
唯愿我们在结束这段经文时,心中得着安慰,在睚鲁家中发生的事乃是将来美事的一个预表。时候将到,且很快就要到了,基督的声音就要从坟墓里召出他所有的百姓来,并要将他们都聚集起来,再也不会分离。信主的丈夫会再次看见信主的妻子。信主的父母将再次看见他们信主的孩子。基督将让全家人在天上的大家庭中团聚,并要擦去所有人眼中一切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