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12
分裂的原因
49 “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倘若已经着起来,不也是我所愿意的吗?
50 我有当受的洗还没有成就,我是何等地迫切呢?
51 你们以为我来,是叫地上太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乃是叫人纷争。
52 从今以后,一家五个人将要纷争:三个人和两个人相争,两个人和三个人相争;
53 父亲和儿子相争,
儿子和父亲相争;
母亲和女儿相争,
女儿和母亲相争;
婆婆和媳妇相争,
媳妇和婆婆相争。”
分辨的时候
54 耶稣又对众人说:“你们看见西边起了云彩,就说‘要下一阵雨 ’,果然就有;
55 起了南风,就说 ‘ 将要燥热 ’,也就有了。
56 假冒为善的人哪,你们知道分辨天地的气色,怎么不知道分辨这时候呢?
57 你们又为何不自己审量什么是合理的呢?
58 你同告你的对头去见官,还在路上,务要尽力地和他了结;恐怕他拉你到官面前,官交付差役,差役把你下在监里。
59 我告诉你,若有半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
暖身问题:
一起复习上周的要理问答的内容,并阅读经文:诗86 :8 -10 、15
问:神是什么?
答 :神是每个人和一切事物的创造者和维持者。他的权能和完美、良善和荣耀、智慧、公义、真理都是永恒、无限和不变的。 除非借着他、并且出于他的旨意,否则什么都不可能发生。
儿童版:神是每个人和一切事物的创造者。
阅读经文 诗86 :8 -10 、15
主啊,诸神之中没有可比你的,
你的作为也无可比。
主啊,你所造的万民都要来敬拜你,
他们也要荣耀你的名。
因你为大,且行奇妙的事,
惟独你是神……
主啊,你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
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
路12:49-59
观察经文,主先对他的门徒讲话(49-53节);之后再对众人讲话(54-59节);论到他再来的结果,对两方面的人,主分别都作了什么警告呢?
应用题:主甘心乐意为了我们承受苦难,我们该如何回应?
认识神
1)这正是神公义判断的明证,叫你们可算配得神的国,你们就是为这国受苦。(帖后1:5 )
2)你们若为基督的名受辱骂,便是有福的,因为神荣耀的灵常住在你们身上。(彼前4:14 )
3)“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太 13:44-46 )
本课的学习帮助你对神或福音有哪些新的认识?
暖身问题:
一起复习上周的要理问答的内容,并阅读经文:诗86 :8 -10 、15
问:神是什么?
答 :神是每个人和一切事物的创造者和维持者。他的权能和完美、良善和荣耀、智慧、公义、真理都是永恒、无限和不变的。 除非借着他、并且出于他的旨意,否则什么都不可能发生。
儿童版:神是每个人和一切事物的创造者。
阅读经文 诗86 :8 -10 、15
主啊,诸神之中没有可比你的,
你的作为也无可比。
主啊,你所造的万民都要来敬拜你,
他们也要荣耀你的名。
因你为大,且行奇妙的事,
惟独你是神……
主啊,你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
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
组长带领参考:
请组员们两个人一组,一问一答,之后互换问答,然后一起阅读经文。
路12:49-59
观察经文,主先对他的门徒讲话(49-53节);之后再对众人讲话(54-59节);论到他再来的结果,对两方面的人,主分别都作了什么警告呢?
答案参考:
● 福音不仅带来平安,也会带来审判。“ 把火丢在地上 ” 这里的 “火” 不是指最后的审判,而是伴随福音进入世界的苦难,也指区分信与不信者之间的试炼之火。
● 基督甘心乐意为了我们承受一切苦难。“ 我有当受的洗 ”,即一种受难、压伤、痛苦、流血和受死的洗。“ 我有当受的洗还没有成就,我是何等地迫切呢?” 那即将临到的困苦并没有片刻拦阻他。为了让自己的子民得着那永远的救恩,他甘心乐意忍受这一切。(49、50)
● 因信主人际关系产生的纷争。因信靠耶稣基督会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引起分裂。(51-53)
● 趁还有机会时及时与神和好。主提醒众人应当懂得分辨,趁还有机会时好好把握慎重思考所处的时刻,谋求与神和好。他劝那不愿悔改的,在前往被审判的路上,尽最后一份力气去回转、认罪,求那恩慈的主赦免,免得最终在上主这位审判官的面前,就不得赦免。(54-59)
应用题:主甘心乐意为了我们承受苦难,我们该如何回应?
答案参考:
● 耶稣的一生看似极其失败。仇恨似乎比仁爱更有势力。但 “失败” 的耶稣却战胜了死亡。他带给人全新的生命,为人们打开了全新的视角,和一条通向平安与合一的全新道路。 如果你现在正与艰辛斗争或因主经历人际关系的挣扎,请和耶稣站在一起,他会赐你平安,并牢记神已经在 “失败” 中得了荣耀。有时,生命中最大的胜利恰恰是在最艰难的处境中获得的。
● 认同十字架的功课,与主一同受苦,也一同得荣耀(彼前4:12-14),这也是重生得救的确信,配得神的国,而且有神赐的平安(帖后1:3-7)
组长带领参考:
问题2&3是是经文观察题和应用题可以一起讨论。本课的经文提到了主耶稣对门徒和众人的警告。经文提到了福音不仅带来和平也会引发很大的纷争,特别是在信与不信(敌挡)的人当中无论之前关系多亲密,那一刻(坚决表明自己信徒身份的时刻)一定会有纷争。作为信徒对于信主之后会受苦这件事是要预备的,正如我们的主,他明知道前方是痛苦,折磨,甚至死亡,但他仍然为拯救我们毫无保留的付出一切。求神帮助我们靠着他,使我们在压力和逼迫面前能站立得住。再次主也提醒那些知道福音却一味敌挡的人,要早日接受福音。既然人们习惯在生活中观察天气情况来预备自己的日常生活,那更应该早日归信主以免落入审判的永火中。灵魂的归处/永活才是最值得我们花费精力来寻求的。具体经文的解释可参考材料提供的 “ 注释 ” 。
认识神
1)这正是神公义判断的明证,叫你们可算配得神的国,你们就是为这国受苦。(帖后1:5 )
2)你们若为基督的名受辱骂,便是有福的,因为神荣耀的灵常住在你们身上。(彼前4:14 )
3)“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太 13:44-46 )
本课的学习帮助你对神或福音有哪些新的认识?
组长带领参考:
请组员们一起阅读经文,若时间允许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的得着。
路12: 49-59
49.我来要把火丢在:这节经文中 “火” 指的是什么,解经家们对此存在很大分歧。
● 一些人认为,它是指圣灵,也指在五旬节这一天赐下圣灵。总体而论,这是克里索斯托、奥利金、哲罗姆、阿塔那修、安波罗修、格列高利、比德、伯尔纳、科齐、哥尼流、艾尔福和施蒂尔的观点。
● 一些人认为,它是指 “福音的传扬” 。这是提奥非勒、西利尔、布塞和成尼慈的观点。
● 一些人认为,它是指 “上帝的圣言” 。这是布林格、高尔特和沃森的观点。
● 一些人认为,它是指 “爱”。这是詹森、斯泰拉、本格尔的观点,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优西米乌的观点。
● 一些人认为,它是指伴随着福音进入世界的迫害、苦难、纷争。这是德尔图良、布伦提乌斯、贝扎、普尔、卡洛维、崔普、马多纳图、哈蒙德、莱特福特、惠比、布吉特、亨利、皮尔斯、司科特、巴恩斯、伯根的观点。
● 我本人坚决持最后这种观点。其他四种解释对我来说显得有些牵强附会,而且也不符合上下文。“火” 在圣经中作为一种用于表达困扰和痛苦的象征并不少见。参见《诗篇》66:12、《以赛亚书》43:2。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降下火来”在旧约圣经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用来表达差来困扰和痛苦,如《耶利米哀歌》1:13、《以西结书》39:6、《何西阿书》8:14、《阿摩司书》2:2、5。
49.1倘若已经着起来,不也是我所愿意的吗:有人认为,这节经文的希腊文应译作 “岂不是我愿意的吗?哦!火已经点起来了!” 这是科齐和哈蒙德所持的观点。但我认为,没有理由反对我们已经接纳的译文的正确性。
● 崔普对这句话的解释相当公允:“就让这火尽快点起来吧,我心满意足了。我知道从中会产生很多美事。”
● 巴恩斯解释说:“岂不是我愿意的吗,但它已经点起来了。发生这种纷争对宗教的发展而言,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若没有冲突、争端、仇恨,福音就无法建立起来。为此我甚至渴望这些纷争出现。”
● 莱特福特认为,“岂不是我所愿意的吗”,似乎是按照学校的方式使用的。在学校中,“我怎么说呢” 与 “我确实要这样说” 意思是一样的;而 “我该如何命定呢” 与 “我确实要这样命定” 意思相同;因此,“岂不是我愿意的吗” 与 “我愿意的正是这样” 意思相同。它的意思是,“我所愿意的正是这样,就是要叫这火点着了。”
50.受的洗:这种洗礼显然不是水的洗礼,也不是圣灵的洗礼,而是痛苦的洗礼。它与我们主对雅各和约翰说的 “我所受的洗,你们也要受”,指的是相同的洗礼。
● 这一表述方式表明了我们的圣经译者的智慧,即用 “洗礼” 一词,而没有将它译成 “浸礼” 或 “点水礼”。
● 在当前这节经文中,“浸礼”或“点水礼”中任何一个单词的效果都需要进行检验,而无需对“洗礼”进行检验。很少有人会想要把我们目前的译文换成,“我有要受的浸礼”,或是 “我有要受的点水礼”。
50.1我是何等地迫切呢:“迫切” 的希腊文,与《使徒行传》18:5中被译为 “迫切” 及《哥林多后书》5:14中被译为 “激励” 的希腊文是同一个词。有些人猜测说,我们主要表达的是,面对即将来临的受难与被钉十字架,他感到痛苦和压抑。这是施蒂尔的观点。然而,这种观点似乎是非常不可能的。有人认为,这一表述就像《约翰福音》12:27和《路加福音》22:42那样,只是要表达这一观点:我们主人性的意志会在苦难面前畏缩,而他神性的意志则坚定地要完成他到世上来要做成的工。许多人支持这种观点。但是,它似乎与上下文并不协调,也不完全令人满意。最可能的观点,似乎是我不揣冒昧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我是何等迫切”这句话是要告诉我们,我们主为之勉励要成就我们救赎的那种如火般燃烧的渴望。这就如同说,“我很愿意……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路22:15)。提奥非勒和优西米乌都支持这一观点。
51.不是,乃是叫人纷争:布吉特论到这段经文的观点值得一读:“ 我们的救主宣告的是无意为之的事件和效果,而不是他宗教的自然倾向。我们一定要对基督降临有意为之的目的和一些无意为之的事件进行区分。基督有意为之的目的是栽培、宣扬并促进世界和平。但是,因为人诸般的欲望和腐败的本性,有关他降临的事件则带来战争和纷争。这并不是说,这些就是福音真实和自然的果子,而是处境性的和无意为之的。”
52.一家五个人将要纷争:对这一节和下一节经文,都不能作过于生硬的解释。在一些家庭中,成员不足五人。在其他家庭中,则超过五人。在一些家庭中,当归正的工作开始时,父亲和儿子会完全一条心,照样,母亲和女儿也会一条心。这样的表述显然是格言性的。它们要传达的明显教训是,福音往往会在家庭中产生分歧,甚至是两个联系最紧密的人,也会因为一个人被归正,而另一个人没有归正,彼此变得疏远。这乃是经常发生的情形,也是对真宗教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的。很少有信徒环顾自己的亲戚和朋友圈时,不会看到我们主所预言的这一真理的显著例证。尽管它看起来让人忧心忡忡,但这却是一个事实,没有什么比他们的亲人归信主更让一些人恼火的了。
54.耶稣又对众人说:应当指出,我们主这一章讲论的结尾部分特别针对 “以色列民” 而发,而不是像前几节经文那样针对门徒。也就是说,这段讲论包括对犹太民族的一种普遍斥责,因为他们看不到时代的记号,又对预言的应验闭目塞听。此外还有一条一般性劝勉,要他们趁着为时未晚,务要寻求与上帝和解。
54.1西边起了云彩……一阵雨: 应该记住,地中海位于整个犹太地区的西方。降雨一般来自这个地方。以利亚的仆人就是从迦密山上,看见从海中升起并带来雨水的 “一小片云 ”(王上18:44),这正好印证了我们主的话。
55.起了南风……燥热:应该记住,广袤的西奈旷野和炎热的阿拉伯沙漠,位于犹太领土的南部。这就解释了从这个地方刮来的风为什么会带来热气(耶4:11-12)。
56.假冒为善的人哪,你们知道分辨天地的气色:我们主的观点似乎是这样的,他作为真正的弥赛亚降临的迹象是如此清晰可辨,乃至与通过观测天象和风向就可以预测到要刮热风或下雨这样的事相比,并不需要更多的洞察力就可以看到这些迹象。若是犹太人诚实并不存偏见地思考他们那个时代的迹象,他们必然会得出结论说:基督就是弥赛亚。但事实是,他们在究问过程中并不诚实,而是心存偏见和不信。因此,他将他们称为 “假冒为善的人” 。
57.你们又为何不自己审量……合理的:我们必须谨慎,不要在解释这段经文时,使它与其他经文抵触。我们主的意思不是说,犹太人通过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在没有圣灵教导的情况下,就可以理解属灵的事情,又可以看到上帝的国。他的意思乃是说,“你们为什么不依靠自己,完全通过观察自己周围发生的事,对我要被人当作弥赛亚的宣告形成一种正确的判断,并在我和你们的老师、文士和法利赛人之间的争论问题上作出一个公正的决定呢?!”
● “合理” 一词的希腊文,通常被译为 “公正” 或 “公义” 。
58.你同告你的对头去见官: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节及下一节经文的内容在 “登山宝训” 中也有提及(太5:25-26),是处在一种完全不同的关系中。显然,我们主在这两个不同的场合中使用了相同的例子,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应用。在 “登山宝训” 中,这句话是用来强调赦免他人伤害的重大责任。在我们面前这段经文中,我们主的目标显然是强调及时寻求与上帝和好的重要责任。人生就是在路上。上帝的律法就是你的对头。法官代表的就是最后的审判。监牢代表的就是地狱。这种解释在我看来是唯一令人满意的解释。其他观点认为,这不过是在重复《马太福音》5:25中的教训。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严重异议,因为它似乎表明我们主是用一种极为突兀的方式,引入了一段与上下文毫不相关的主题,以此结束他这段极为庄严的讲论。另一方面,对他周围那群人强调要趁着为时未晚尽到寻求与上帝和解的重大责任,显然是整段讲论自然的结尾。
● 施蒂尔评述说,“仅仅谈到要与一位我可能与之有诉讼问题的弟兄和好,不可能成为这段讲论的一个独特结尾(尽管这段讲论针对的是兄弟之间就继承产业问题产生的争论),也会使它成为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与55至57节经文的思想格格不入。”
59.若有半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这一表述的意思是,“你永远不会从那里离开。” 普尔评述说,“这是天主教徒处在可怕的迷失状态的标记,因为他们用这段经文来证明炼狱的存在,仿佛它谈到囚禁人灵魂的监牢,有一条出路可以让人逃离。” 这种论证方式,如果用于其他“直到(若没有)”句式的经文,会显得很荒谬。参见《诗篇》72:7、《诗篇》110:1、《马太福音》1:25。
● 提奥非勒评述说:“ 假设我们若有一文钱没有付清,就会继续被关监牢,而又永远没有能力来支付它,那么非常明显,将来的惩罚就是永远的。”
● 优西米乌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断不能从监牢里出来。”
● 西班牙解经家斯泰拉说:“恶人必然被囚禁在地狱中,直到他们付清了自己所欠的最后一文钱;而他们永远都无法付清这债,可以肯定,他们必要永远待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