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13
安息日医治驼背的女人
10 安息日,耶稣在会堂里教训人。
11 有一个女人被鬼附着,病了十八年,腰弯得一点直不起来。
12 耶稣看见,便叫过她来,对她说:“女人,你脱离这病了!”
13 于是用两只手按着她,她立刻直起腰来,就归荣耀与神。
14 管会堂的因为耶稣在安息日治病,就气忿忿地对众人说:“有六日应当作工,那六日之内可以来求医,在安息日却不可。”
15 主说:“假冒为善的人哪,难道你们各人在安息日不解开槽上的牛驴,牵去饮吗?
16 况且这女人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被撒旦捆绑了这十八年,不当在安息日解开她的绑吗?”
17 耶稣说这话,他的敌人都惭愧了;众人因他所行一切荣耀的事,就都欢喜了。
荠菜种的比喻
18 耶稣说:“神的国好像什么?我拿什么来比较呢?
19 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园子里,长大成树,天上的飞鸟宿在它的枝上。”
20 又说:“我拿什么来比神的国呢?
21 好比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
1.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经文(13:10-21)发生了什么事情?
2. 10-17节。在主耶稣眼中,那管会堂之人在态度上有什么错误?试将他的反应与得医治的妇人和群众作一比较。你认为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异呢?
3. 18-21节。关于神的国度扩展的两个比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对你的服侍有哪些影响?
4. 认识神:
“主的灵在我身上,
因为他用膏膏我,
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
差遣我宣告:
被掳的得释放,
失明的得看见,
受压迫的得自由,
(路 4:18 )
栽在以色列高处的山上。它就生枝、结果,成为高大的香柏树,各类飞禽中的鸟都来宿在其下,宿在枝子的荫下。田野的树木因此就知道是我—耶和华使高树矮小,使矮树高大,使绿树枯干,使枯树发旺。我—耶和华说了这话,就必成就。”
(结17:23-24 )
应用:
天国的门既然有一天会关闭,人当然要赶快进来,但未信的人又怎会明白这事的迫切性? 所以这是信徒的责任。 我们看人灵魂的需要,要像耶稣看这腰被撒但弯曲了18年的妇人一样,不用理会人的规条,却是先要帮助人处理紧急的问题。 就算我们不像耶稣一样行神迹,未信的人也会感受到我们真诚的关心,这样我们就不乏跟人分享福音的机会了。
若你发现你所坚持的,看似是渺小、没有人察觉,甚至遭人厌弃,请不要介意和失望,你只是重踏耶稣的步履。 有一天,所栽种的芥菜种、放了面酵的面团,在主的手中会有不一样的变化,让你的坚持成为多人的祝福。
路13: 10-21
11.有一个女人被鬼附着:对这个女人所患疾病的性质,我们只能作出推测。有些疾病似乎是与被鬼附神秘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也由它们引起。在新约圣经中,没有其他情况与之完全相同。
12.便叫过她来:应当指出,这个神迹是在人没有恳求他,或是向他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我们主所行的神迹之一。拿因城的寡妇是另一个实例。在这两个例子中,主向其显出恩慈的对象都是妇女。
● 在斯泰拉对这段经文所作的评述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指出,这是我们主爱罪人并怜悯罪人的一个惊人例证。倘若他在没有被恳求的情况下都会为一个人做这么多,那么对那些借着祷告呼求他的人,他岂不做得更多吗!
14.有六日:这段令人不悦的讲论,包含的苦毒和讽刺非常引人注目。看到这样一个神迹理应让这位管会堂的人相信耶稣就是那位弥赛亚,但似乎却激起了他心中一切的败坏。在一些没有归信的人身上,也会经常看到同样的事情。上帝的国离他们越近,他们就越发苦毒和愤怒。
14.1 应当作工:该词的希腊文可以更贴切地直译为 “适合,或适于作工的” 。
● 斯泰拉指出,这位管会堂者与其同时代的祭司和审判官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特征。他们经常假装对宗教事业抱有极大的热情,逼迫任何会冒犯他们的人。然而,这种热情实际上不过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尊严和职分罢了,而绝不是为了上帝的荣耀。
16.亚伯拉罕的后裔:在我看来,这一表述极有可能表明我们主所医治的这个女人是一个真信徒。当撒该归信之后,我们的主曾说:“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路19:9)将这句话仅仅看成是说,“按照血统,她是亚伯拉罕的女儿,即一个犹太女子”,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蹩脚的解释,无法令人满意。
16.1 被撒旦捆绑了:这一表述颇引人注目。它似乎暗示,撒旦具有许可人的身体染上疾病和虚弱的能力。比较《约伯记》1-2章,以及圣保罗的表述:“要把这样的人交给撒旦,败坏他的肉体。”(林前5:5)
19.好像一粒芥菜种:一些人认为,这粒种子指的是基督本人,他受死,被埋葬在一个园中。他们声称支持这一观点的经文是:“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
● 我无法从这个比喻中看出这种意思。这句话非常清楚明了,乃是指 “上帝的国” 就像那粒芥菜种一样。
19.1 长大成树:当我们记得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植物的生长速度时,对芥菜种长成一种较高的树这一点,就不会产生怀疑了。帕克赫斯特的词典论到被译为 “芥菜种” 的希腊文时,提到了几个事实,证明了我们主所用的语言是正确的。
19.2 天上的飞鸟宿在:许多人认为,“飞鸟” 的意思是指当基督教会发展成一个庞大体系,并得到这个世界上的势力支持时,那些进入基督教会中的腐败。这种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但在我看来,更可能的是,之所以提到这种情况,乃是为了显示这棵树的大小。
● 应当指出,在这个比喻中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以下这种观点是合理的,即认为有形教会会逐渐成长,直到整个世界都被归正。圣经没有说,这种芥菜树都会结出好果子来,而且永远也不会被砍倒。这里教导的只是:虽然一开始时规模很小,但有形基督教会最终会成长到规模非常庞大。
21.好比面酵:许多人认为,在这个比喻中,我们主用 “面酵” 来指一个邪恶和败坏的原则,这个比喻的目的是用来描述败坏和假教训进入基督教会中并在教会中快速增长。为了支持这一观点,人们宣称,“面酵” 总是作为一种邪恶的象征。例如,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被主称为“酵”。我很难看到这种观点有任何正确之处。
● 首先,在我看来,这种观点不可思议:我们主会一口气说两个比喻,都是以 “上帝的国” 这一表述开始的。在一个例子中,将这个国度比作健康和繁荣的东西,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又将其比作一种有毒、败坏的东西。在我看来,主在这两个比喻中的目的似乎是同一个。假如说他在谈到面酵时,指的是“邪恶的”,那他肯定会说,“我拿什么来比拟魔鬼的国呢?”
● 其次,认为 “面酵” 通常是作为邪恶的象征,因此在这里必然也是如此使用的。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没有说服力。我也看不出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词严格与邪恶的象征联系起来,以及为什么在这个例子中不可以把它当作一种美好的象征。
● 虽然在《马太福音》25章中山羊是恶人的象征,然而,山羊在旧约圣经中却是一种洁净的动物,与绵羊一样,被指定在一些献祭活动中作为祭物。人们普遍认为,蛇是一种邪恶的象征。我们主称法利赛人为 “毒蛇的种类”。然而,在另一处经文中,他却对门徒说,要 “灵巧像蛇” 。总之,我相信,同一个词在一处可以用作美好的象征,但在另一处则可以用作邪恶的象征。在一些地方,酵肯定是指 “错误的教义”;在我们面前的经文中,我相信,它是指 “恩典” 。
● 斯泰拉援引奥古斯丁和格列高利的文字支持我所主张的观点。
21.1 有妇人……三斗面里:有些人从 “妇人” “三斗” 和 “面” 里看到了寓意。我只表明自己的信念,即在讲述这个比喻时,这些寓意并不是我们主的意思。这一比喻的目的乃是要传达一项伟大的真理,就是恩典在人心中开始时微小,后来逐渐影响整个人的品格。我们应当坚持这种观点。
路13: 10-20
在第一世纪,就是耶稣的那个时代,犹太信徒,甚至是管理会堂的主管都会陷入一个属灵的陷阱——就是以为自己拥有信仰,也责骂别人对信仰的无知,殊不知自己却就是对信仰无知 的那一位,别人(耶稣)才是真正明白信仰的真缔。
耶稣在安息日治病的事件在路加福音的<旅程叙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记号。 除了这段经文外,在十四章1至6节中,耶稣再一次挑战犹太宗教领袖有关安息日的规条──到底安息日的核心价值在哪里? 安息日所要带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那些没有受到彼拉多逼迫的宗教领袖的言行而言,他们是以所持有的犹太宗教规条为傲。 他们以为拥有这些规条就是等同于结出上主所欢喜的果子。
当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圣殿被毁之后,犹太人其中一个重要的身份记号(identity marker),就是他们的宗教典范与律例。 这些宗教条文是用来区别自身信仰群体和异教群体,以维持其民族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以致他们在被掳后和流放的期间,不被外族文化所同化。 简言之,他们所看重的就是一切有关宗教的律法和规条,包括口传律法(Oral Torah)等。
在拉比文献中,米示拿的<论安息日的规限2.1-4>就容许犹太人在安息日期间解开槽上的牛、驴子等牲畜,让它们去吃喝。 然而,正当耶稣要运用这条条例所蕴含的精义,要把属亚伯拉罕的女儿从病患中释放的时候,那自以为结果累累的会堂主管却走出来喊叫,叱责耶稣所作的行为亟需悔改─ ─不可在安息日治病。
在那些自以为持守真理的人群中,我们可能很难辨别那些人所作的就是耶稣要求我们去作的。 那些人或许就如那个会堂主管一样,只坚持宗教条文的规限。 今天,我们似乎没有唯一判断的标准,但我们有主耶稣基督在我们中间作辨别的准则。 故当每个人都说自己所持守的是真理,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经历是真实的,耶稣却在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辨别原则──使人的生命得着释放、归回上主所赐 下的尊贵身份。 这才是真理的真正依归。
(尔道自建)
路13: 18-21
芥菜种的比喻表明福音在这个世界中的进展。
福音事业在一开始时极为微小。它就像 “一粒芥菜种种在园子里” 一样。这种宗教信仰,一开始似乎是如此软弱、无助、无力,以致无法存在下去。它最初的创始人,是一位世上的穷苦人,被人当作罪犯钉死在十字架上。它最初的追随者,不过是一小群人;当主耶稣离开这个世界时,其数也可能不足一千人。最初的传道人,不过是几个渔民和税吏而已,他们大多没有学问,是无知的小民。它最初的发源地,是世界上一个被人蔑视的角落,一个名叫犹大的地方,即当时罗马帝国的小小行省。它最初的教训,被看成是故意挑起人们心灵中的敌意。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希腊人为愚拙。它最初的行动,为自己朋友招来了四面八方的迫害。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犹太人和外邦人,无知的拜偶像者和目中无人的哲学家,都一致仇恨并抵挡基督教。它是一个到处被抨击的教派。这些都不是虚空的断言。它们乃是基本的历史事实,没有任何人能够否认。如果说有一种宗教,在一开始时只是一小粒种子,这种宗教就是福音。
但是,这粒种子一旦被撒在地里,就得到了极大、稳定和持续的成长。这一粒 “芥菜种” 长成为一棵大树。尽管遭遇迫害、反对和暴力,基督教却逐渐传播开来并不断成长。年复一年,它的信徒越来越多。
我们务要从这个比喻中领会到,绝不可因为基督的某项工作起初的软弱和微小,就对它绝望。一位传道人置身于一个巨大、被人们忽视的城区,一位传教士置身于无数野蛮的异教徒中,一位改教家置身于一个堕落和腐败的教会中,这一切乍看似乎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好的结果。在人的眼睛看来,这项工作可能显得太艰巨了,而使用的器皿又与它根本不匹配。我们切不可屈从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务要牢记我们面前的这个比喻,鼓起勇气来。当责任已经显明时,我们绝不应该以计算人数开始,并依靠血气来工作。我们应该相信,一个人若带着上帝活泼真道的种子,就像路德或诺克斯一样,他就可以将一个国家彻底扭转过来。倘若上帝与他同在,就没有人能抵挡他。尽管有人和魔鬼的阻挠,但他播下的种子必将长成一棵大树。
面酵的比喻乃是为了说明福音事业在信徒心中的发展过程。
一开始,恩典在罪人心中的作为一般而言都非常微小。这就像是把面酵与一面团混合起来一样。讲道中的一句话,或圣经中的一节经文,一句来自朋友的责备,或是在不经意间听到的一句宗教言论,或是从一个基督徒接受的一次微不足道的善举,这类事中的某一种往往就是一个人灵魂生命的起点。属灵生命起初的行动往往极其微小。它是如此微小,以至于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除了它们的主体以外,都不为人所知,甚至连他自己也都无法完全理解。一些严肃的思考,良心被刺痛,渴望真正的祷告,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祷告,下定决心开始私下阅读圣经,渐渐靠近“蒙恩之道”,对宗教问题越来越感兴趣,对邪恶的习惯和不良的同伴越来越厌恶等等;这些行动,或者是其中的某些行动,通常是恩典开始感动人心的第一个征兆。对这些征兆,世俗人可能不理解,无知的信徒可能会轻视,甚至信主许久的基督徒也可能会误解。但是,它们却常常是悔改归信的第一步。它们常常是恩典在人心中工作的 “酵” 。
恩典一旦在人的灵魂中开始工作,就永远不会止步不前。它会逐渐把 “全团都发起来”。它就像面酵一样,一旦被引进来,就绝不会与混合在一起的面团分开。渐渐地,它就会影响到人的良心、情感、理性和意志,直到整个人都受到它力量的影响,那时人就彻底转向上帝了。在某些情况下,无疑这一过程要比其他过程快得多。在某些情况下,它带来的结果远比在其他情况下更明显,也更有决定意义。但是,无论在何处,只要圣灵真正的工作在人心中开始动工,人的整个品格迟早都会发酵并被改变。人的趣味会被改变。他思想的整个取向会有所不同。“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7)主耶稣曾说,情况要如此;所以,人的经验就表明,事就这样成了。
我们务要从这个比喻中领会到,在宗教信仰中不可 “蔑视这日的事为小” (亚4:10)。人的灵魂必须先学会爬,然后才会走;要先学会走,然后才能学会跑。倘若我们看到恩典开始在一位弟兄身上作工的任何迹象,不管它多么微弱,我们都应当感谢上帝,并对它抱有希望。恩典的酵一旦植根在人心中,整个面团都会发起来。“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腓1:6)
J.C.莱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