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14
大筵席的比喻
15 同席的有一人听见这话,就对耶稣说:“在神国里吃饭的有福了!”
16 耶稣对他说:“有一人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
17 到了坐席的时候,打发仆人去对所请的人说:‘ 请来吧!样样都齐备了。’
18 众人一口同音地推辞。头一个说:‘ 我买了一块地,必须去看看。请你准我辞了。’
19 又有一个说:‘ 我买了五对牛,要去试一试。请你准我辞了。’
20 又有一个说:‘ 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21 那仆人回来,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家主就动怒,对仆人说:‘ 快出去,到城里大街小巷,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来。’
22 仆人说:‘ 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经办了,还有空座。’
23 主人对仆人说:‘ 你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勉强人进来,坐满我的屋子。
24 我告诉你们: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我的筵席。’ ”
1. 本段第16节经文中主说的 “大筵席 ”,是指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教训?强调了什么真理?
2. 18~20节耶稣很幽默地提到哪几种推辞的人?这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的重点是什么?使人不能进天国的原因有哪些?而实际上谁又会进神的国呢?
3. 为什么要 ” 勉强人进来 “? 这段10节经文对今天的世界有什么警示?
认识神:
阅读经文:
● 就像神在何西阿书上说:那本来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称为我的子民;本来不是蒙爱的,我要称为蒙爱的。从前在什么地方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我的子民,将来就在那里称他们为永生神的儿子。” (罗 9:25-26)
● 无论是希腊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所以情愿尽我的力量,将福音也传给你们在罗马的人。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罗 1:14-16)
●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 3:16)
归纳综合:
世上的事务会占据人心,蒙蔽心眼,有失去救恩的风险。
对今世的贪恋和过度关注,使人缺乏意愿来回应神,跟随耶稣。把神摆在第一位,谦卑的看到自己不配以及神邀请的恩典,并且回应神的邀请,才能得享天国宴席。生活的忙碌或世务会分散我们最应该优先回应的事,就是神的邀请。
神的救恩是给所有人的,包括被这世界遗弃的。天国的邀请是神的恩典,受邀而不接受的会失去这个恩典。
应用:
我们是否将神放在生命第一位,还是其他?是什么阻碍我们回应神跟随耶稣?财产,职业,家庭?我们是否应用了所学的圣经知识?是否意识到自己不足,有限,无力自救?是否意识到神的邀请和恩典是多么宝贵?
有地位,事业,财富的,人生顺利的,可能更加难接受福音。人必须谦卑,才有可能受教。让神主导我们的时间,价值观,金钱,困境应对和人际关系,祂是我们一切的中心,凡事为神而做。
神要我们 ”勉强人进来”,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救人。
1. 本段第16节经文中主说的 “大筵席 ”,是指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教训?强调了什么真理?
答案参考:
大筵席指神的救恩。主用这一大筵席的比喻,提醒这人以及在场的同伴:虽然神的国会赐给人,但人却可能因为故意忽略它而使自己永远失丧。
首先,我们在这个比喻中领受的教训是,神已经为人灵魂的救恩做了极美的预备。这就是“有一人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的意思。这就是福音。
其次,我们在这个比喻中领受的教训是,福音的供应和邀请极其宽广和慷慨。我们看到那位摆设大筵席的人, “打发仆人去对所请的人说:‘ 请来吧!样样都齐备了。’ ”人得救所需的一切,在神那里毫无缺乏。“来”的命令是对每个人说的,毫无例外。
第三,我们在这个比喻中领受的教训是,有很多人虽然收到福音邀请,却拒绝接受福音。
绝大多数人灵魂遭毁灭,并不是因为对宗教无知,而是因为缺乏意愿来应用知识,或因为对今世的贪恋。那填满地狱的罪,并不都是公然的放纵行为,而是对本身合法的事过度关注。人公开承认憎恨福音,这并不十分可怕。可怕的是随时找理由来耽延、搪塞,使人不能今天就来服侍基督。
最后,我们在这个比喻中领受的教训是,神迫切渴望拯救人的灵魂,他会运用一切方法叫人接受福音。我们看到,这些起初受邀赴宴的人拒绝邀请,“家主就动怒,对仆人说:‘快出去,到城里大街小巷,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来。’”当做完了这些之后,仍然有空位,“主人对仆人说:‘你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勉强人进来,坐满我的屋子。”这几句话的含义十分明确。它们无疑让我们有理由肯定,神对罪人有极大的慈爱与怜悯。他长久忍耐,永无穷尽。若有人不接受这一邀请,神就会转而邀请别人。神对失丧之人的怜悯绝不是虚幻不实的。他拯救人灵魂的意愿是无限的。最重要的是,这句话给每一位福音传道人和教师以理由,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使罪人苏醒过来,并让他们转离自己的罪恶。但是,“属神的人”,就是渴望做福音工作的人,绝不会在意世人说了什么。他会记得我们比喻中的这些话。他要“勉强人进来”。当那些宗教名流拒绝这邀请时,教会要把那些在城里的人(犹太人)和那些在城外的人(外邦人)都带进来。
这个筵席的故事所强调的真理是︰人之所以得救,是因为回应神的邀请,而不是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反之,如果他们失丧了,那是因着他们自己的过错。可悲的是,人是有可能拒绝恩典的邀请的。
在比喻中祂告诉我们,原先接受邀请的那些客人,到了宴客当天,主人(依习俗)差人来请时,却都发现有更重要的事要办。冉恩(Zahn)说,「他们有各样的借口,动机却相似」。 一个要看地、一个要试牛、另一个才娶了妻,理由尽管不同,但在他们的价值观中,同样都将赴宴这件事置于次要地位。将任何事情摆在神的邀请之前的人,都会使自己无法进入窄门。神必须摆在第一位。
所以,人来到神国的入口,可能还带着自己的宗教观念,自己的身位、地位,自己的谋算或自己的价值观。但人若要进入这道门,他就必须将这些东西全部丢掉。窄门容不下这些。人赤身来到世界,也要赤身离开世界;同样的,他也必须赤身脱离旧的生命,才得进入神国的新生命。
因此,这是一道谦卑的窄门,人必须通过这道窄门,方得救恩。客人们衣着光鲜的来到门口,耶稣却把他们脱得精光。他们带了一堆好东西来,耶稣却将它们全数扫掉。有权势的,将他们从高位上拉下来;有财富的,让他们一贫如洗的离去。
2. 18~20节耶稣很幽默地提到哪几种推辞的人?这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的重点是什么?使人不能进天国的原因有哪些?而实际上谁又会进神的国呢?
答案参考:
耶稣幽默地提到,有人因买地,有人因买牛、有人才娶妻,推辞赴宴。耶稣以此回答那人,神的确是慷慨的,但那些自以为体面的人,拒绝神的邀请,无法进神的国。
主人要仆人去邀请城内的残障者及城外的流浪汉,这是指犹太人及外邦中那些愿意接受神的人。这比喻表示:神是恩慈的,愿意接纳所有就近祂的人,但人却不可轻忽以对。
如果将这个比喻简单解读为描述人们如何参与末世的婚筵,那么神是主办筵席的主人,首先被邀请的人是内部成员(可能指犹太领袖或以色列人),后来被邀请的人是被排斥者(可能指犹太社会的边缘人或外邦人)。若此解读正确,则该比喻可能预示了犹太人与外邦人地位的逆转(参 Bock 1996, 1278;Nolland 1993, 754-759)。
24节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这一表述主要指犹太人。他们因为拒绝基督的福音,就被暂时砍下来,直到神愿意重新将他们接上为止(罗11:23)。其次,它表明一个令人悲哀的真理,关涉我们当中那些拒绝福音真理的人。他们有时会被神任凭,神听任他们陷入某种弃民心态中。人拒绝真理,会使神极其不悦。
我们再次看见耶稣强调处境的急迫;神是恩慈的,愿意接纳所有就近祂的人,但人却不可以吊儿郎当地浪费时间。那些先前所请的人可以不接受邀请,但其他人却愿接受,无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
这个比喻重点在于:
是一个有关弥赛亚国度大筵席的故事。他的邀请是向所有人发出的,有原先的一批(路14:17),也有后来的一批穷人(路14:21),还有最后那批不论何人的人(路14:23),这也是故事引申的其中一个重点,只是人怎样回应就构成了故事的下一个重点。
耶稣说要邀请那些没有能力回报的人到筵席,这邀请本身就是神恩典的写照。从来没有人能够回报神的邀请之恩,这不单包括那些后来被邀请的穷人,还有首先被邀请的富人。人若不明白神恩典的接纳,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不足、有限、无力自救,就不会明白神的邀请是多么宝贵。
比喻的另一个重点是怎样才会蒙天国的福,因为在宾客里有人认为能够 “在神国里吃饭” 就有福了(路14:15)。这就是耶稣说这个比喻的出发点,因为要在天国里坐席,人必须作出回应,可是第一批被邀请的人全都以不同的理由推辞了,所以耶稣在结尾这样评价:“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我的筵席”(路14:24)。神没有拒绝人,是人选择拒绝神。无论这些宾客是否犹太人,任何人要是拒绝神的邀请,自然不会在天国坐席。所以是否得到天国的祝福,取决于人怎样回应神的邀请,而不是凡被邀请的就自动进入天国。
是否只有贫穷的人才能进天国?这绝对不是经文的意思。若第一批人正面地回应神,他们也会在天国坐席,只是他们让生活的忙碌或世务分散了他们最应该优先回应的事,就是神的邀请。如果财富使人自满自足,看不到自己灵里的贫穷和对神的需要,那我们最好放弃一切所有的来跟随神;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贫穷的人较容易正面地回应神邀请的原因。
据 Green 所言,这三位潜在的客人代表了“那些生活错误地依附于财富和家庭关系的人”(Green 1997, 560)。
这与路加的神学相符:“这些人因过于关注物质生活事务而陷入严重困境(参 17:31;8:14 等),或因过于依附家庭关系而无法采取任何代价高昂的承诺立场(参 14:26 和 18:29)”(Nolland 1993, 758)。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借口(财产、职业、家庭)正是阻碍人跟随耶稣的因素(参路 9:57-62)。虽然这些活动也在申命记 20:5-7 和 24:5 中被提及为战时的豁免理由,但对于跟随耶稣的人来说,这些借口是不适当的(参 Perrin 2022, 289-290)。
这些客人有意的拒绝表明他们因被其他优先事项占据而拒绝了神的国度恩赐。
官长也要对百姓宣告说:‘ 谁建造房屋,尚未奉献,他可以回家去,恐怕他阵亡,别人去奉献;谁种葡萄园,尚未用所结的果子,他可以回家去,恐怕他阵亡,别人去用;谁聘定了妻,尚未迎娶,他可以回家去,恐怕他阵亡,别人去娶。’ (申命记 20:5-7 和合本)
“新娶妻之人,不可从军出征,也不可托他办理什么公事,可以在家清闲一年,使他所娶的妻快活。(申命记 24:5 和合本)
3. 为什么要 ” 勉强人进来 “? 这段10节经文对今天的世界有什么警示?
答案参考:
勉强(anagkason)并不是鼓励人使用武力,意思是︰在这些地方的流浪汉,一定得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说服他们相信自己真的受邀参加城里的筵席,我们可以用这段话来论及教会的使命,神的邀请曾经借着先知送达给人,现在在耶稣里面发出第二次的邀请。主教皮尔斯说,“通过说理,而非使用强力来勉强他们。“
因为神愿意万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沦。也因为人心刚硬,蒙蔽,很难接受福音。今天的人在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信主非常困难。还有福音在不少地方,被禁止传扬,也是要 “勉强人进来” 的原因。
认识神:
阅读经文:
● 就像神在何西阿书上说:那本来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称为我的子民;本来不是蒙爱的,我要称为蒙爱的。从前在什么地方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我的子民,将来就在那里称他们为永生神的儿子。” (罗 9:25-26)
● 无论是希腊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所以情愿尽我的力量,将福音也传给你们在罗马的人。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罗 1:14-16)
●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 3:16)
归纳综合:
世上的事务会占据人心,蒙蔽心眼,有失去救恩的风险。
对今世的贪恋和过度关注,使人缺乏意愿来回应神,跟随耶稣。把神摆在第一位,谦卑的看到自己不配以及神邀请的恩典,并且回应神的邀请,才能得享天国宴席。生活的忙碌或世务会分散我们最应该优先回应的事,就是神的邀请。
神的救恩是给所有人的,包括被这世界遗弃的。天国的邀请是神的恩典,受邀而不接受的会失去这个恩典。
应用:
我们是否将神放在生命第一位,还是其他?是什么阻碍我们回应神跟随耶稣?财产,职业,家庭?我们是否应用了所学的圣经知识?是否意识到自己不足,有限,无力自救?是否意识到神的邀请和恩典是多么宝贵?
有地位,事业,财富的,人生顺利的,可能更加难接受福音。人必须谦卑,才有可能受教。让神主导我们的时间,价值观,金钱,困境应对和人际关系,祂是我们一切的中心,凡事为神而做。
神要我们 ”勉强人进来”,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救人。
路14: 15-24
注释(莱尔)
15.在上帝国里吃饭的有福了:说这句话之人的动机及其真实品格,我们只能推测。
吉尔认为,这人很可能是一个犹太人,心中充满了常人所持的那种在弥赛亚国度中宴饮的粗浅概念。他援引拉比的著作说,“犹太人认为,上帝那时会摆设丰盛的筵席。除了饼(即他们所谓的国度饼)以外,还会有各种肉、鱼、家禽、美酒,以及各种美味蔬果。他们特别谈到会预备好一头大公牛,或许就是《约伯记》中那只大河马。还有鳄鱼被预备妥当。此外还有一只称为席兹(Ziz)的巨鸟,如同山一般大。还有从创世以来保存下来的陈酒,以及伊甸园的果子,那时都要陈列上来。”我详细引述这段引文,举例证明拉比的作品中包含毫无价值的内容。
我自己无法像某些人那样,看出这个人是一位信徒,甚至是一个敬虔的人。在我看来,这个人所说的话,似乎仅仅表明人的一种模糊的愿望。这个人认为当同伴在谈论宗教事物时,恰当的作法是谈一些宗教话题。施蒂尔对此有明确的阐述。由这句话产生的这一比喻的整个基调,在我看来,无法与这句话得到称赞这一想法调和。
16.有一人摆设大筵席:这一比喻和《马太福音》中记载的比喻(太22:2)极为相似。然而很明显,这两个比喻截然不同,而且是在不同场合讲的。
无疑,这个比喻的主要目的在于表明犹太人的邪恶和不信,以及外邦人蒙召代替了他们。犹太人首先蒙上帝将基督赐给他们,当他们拒绝了这一赏赐之后,他们就被砍下来,这一应许就赐给了外邦人。然而,这一比喻显然是指教会各时代中福音赐下的历史,及其所受到的待遇。
17. 请来吧!样样都齐备了:这句话是指,整个救赎工作已经完成了。福音在基督从死里复活之后,已经传给了犹太人和外邦人。那时,而且只有到了那时,才可以真正说“样样都齐备了”。
18.一口同音地推辞:那些受邀之人提出的各种借口,是为自己自绝于基督福音邀约进行开脱的各种世俗理由。应当指出,这里提到的所有事情本身都是合法的。
我买了……必须去看看:斯泰拉从这一表述中,看到了世俗之人愚拙的一个例证。他们将自己的时间、心思和精力都花在了他们根本不知道其真正价值的东西上。人若有智慧,就会说,“我本该首先看看那块地,然后再买地。”
20.我才娶了妻:罗马天主教作家没有忽略从这一表述中得出赞成独身不婚的论据。然而,他们完全不明白经文的意思。由此类推,我们也可以证明买牛或买地,比积攒钱财而不花钱更有罪。他们忽略了这一比喻的精华,即那毁灭很多人灵魂的东西,与其说是公然违反上帝的律法,倒不如说是对那些合法和无害之事过分关注。很少有哪些真理被人如此彻底忽略。
21.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这似乎教导了传道人的职责。他必须向天上的主汇报,他取得了怎样的果效。
家主就动怒:很明显,绝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这句话,把它当作上帝易怒的证据,因为这位摆设盛宴的主,他的筵席遭到鄙视。然而,这句话教导我们,拒绝福音很是惹动上帝愤怒。此外,我们绝不能忘记,“他是天天向恶人发怒的上帝。”
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这几个词描述的主要是外邦人,与犹太人相比,他们恰恰处在这种悲惨景况中。其次,它们描述的是作为福音对象的所有罪人。他们觉察到自己的罪,认识到自己的属灵需要和贫穷。
22.还有空座:这一表述似乎表明,上帝一方拯救罪人的意愿,要远比罪人一方得救的意愿更强烈;也表明上帝所赐的恩典,远超人愿意领受的。
本格尔评述说,“无论是自然,还是恩典,都无法忍受一种真空状态,或者说空虚状态。”
23.勉强人进来:对这句话的解释必须慎重。它并不允许使用任何强迫或强力手段使人接受福音。更不允许人因宗教观点不同而采取任何不宽容或迫害的举动。
主教皮尔斯说,“通过说理,而非使用强力来勉强他们。这个比喻的本质明确表明了这一点。这是他们受邀参加的一次盛宴。”
被译成 “勉强、强迫”的词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过九次,其中有四处被译成 “约束”。即《马太福音》14:22、《马可福音》6:45、《使徒行传》28:19、《加拉太书》6:12。 从这些经文来看,显然这个词并不一定是指动用武力或任何暴力行为。
艾尔福认为,“勉强进来”这句话中,有可能“暗指婴儿洗礼”,这在我看来是完全不可能的。
24. 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这一表述主要指犹太人。他们因为拒绝基督的福音,就被暂时砍下来,直到上帝愿意重新将他们接上为止(罗11:23)。其次,它表明一个令人悲哀的真理,关涉我们当中那些拒绝福音真理的人。他们有时会被上帝任凭,上帝听任他们陷入某种弃民心态中。人拒绝真理,会使上帝极其不悦。我们主论到哥拉汛和伯赛大的话应该被常常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