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15
11 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12 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
13 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
14 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
15 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
16 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
17 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
18 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
19 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做一个雇工吧!’
20 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
21 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
22 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
23 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
24 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
25 “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
26 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
27 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
28 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
29 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
30 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
31 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32 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1.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路15:11-32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认为主耶稣是对哪些人讲的这个故事?
2. 请思考并分析故事中“小儿子”,“大儿子” 和 “父亲” 的行为请回答:
● 你认为他们有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类的问题?
● 故事中的 “父亲” 如何回应这两个儿子?
● 这些认识对你的生命有哪些影响?
3. 请分享你自己的信主经历更是像 “大儿子” 还是 “小儿子”,我们的天父上帝是如何回应你的?
4. 你认为真正的 “兄长” 应该是怎样的?请分享主耶稣基督的救赎如何拯救挽回你?
答案参考:
亲爱的组长们,本次研经材料中的 “阅读材料” 的预备是研经小组总结和节选了提摩太.凯勒牧师的《挥霍的上帝》一书的内容。本书是根据浪子回头的故事所写。如果大家有时间感兴趣,推荐大家看全本书。另外研经小组对于整本书也做了总结,如果大家有兴趣看整本书的总结也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把这本书的总结发给大家。由于整本书的总结内容比较多不方便全部放在我们的 “阅读材料” 中,敬请原谅!
问题的答案请参考阅读材料中的内容,请组长们鼓励组员提前预备并阅读。
故事简介
一位父亲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要求父亲先分家产,在取得其应得的部分后,便很快地带着资产跑到遥远的地方,在那里过着浪掷放荡的生活,耗尽所有。 后来,他带着一颗悔改的心回家,但是令他讶异的是,父亲竟然伸出双臂接纳他;而父亲对小儿子的全然接纳,反而让大儿子大大地感到被疏离并且愤怒。 这个故事最后一幕的场景结束在:父亲恳请大儿子原谅他的弟弟,并一同加入欢迎的行列。
主题
故事的起头说:「一位父亲有两个儿子」,在故事的描述比重里,叙述父亲和大儿子的情节与叙述父亲和小儿子的情节,一样多也一样重要;而其中告诫我们关于大儿子的形容与教导,却是主耶稣在圣经中,所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Prodigal”这个字,并不是指「任性」的意思,依据韦氏大词典(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的解释,它隐含了「不顾一切的挥霍」之意,意指「挥霍到一无所有」,用这样来形容故事里的父亲,算是相当贴切。 父亲对于悔改的小儿子所付上的欢迎款待,实在可以说是不计代价、不顾一切,因为他没有计算儿子的罪咎,也没有要求任何偿还或回报;但是这样完全接纳的举动却冒犯了大儿子。 故事里的父亲,预表了我们的天父上帝,也就是主耶稣熟知的天父。 使徒保罗写道:「这就是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林后5:19)。 主耶稣的一生也展现了上帝对我们(祂的儿女)丰盛的慷慨,甚至于挥霍,上帝赐给每个人不计代价的恩典,是我们最大的盼望、改变生命的经历,也是这本书的主题。
——挥霍的上帝The Prodigal God
提摩太•凯勒(Timothy Keller)
比喻的基本真义
1) 两种群众
大部分读者将焦点放在小儿子──即「浪子」的离家与归回。 倘若只聚焦于此,其实是错失了故事本身所要表达的精湛涵义。 因为故事中提到了两个儿子,他们各自表征着远离上帝不同的行为模式。从路加福音前几节的背景来看有两种群众围绕在主耶稣周围要听主的教导。
第一种群众是「众税吏和罪人」,这些男男女女们,就像故事中的小儿子,他们不管圣经中的道德律法,也不理会敬虔犹太人所遵守的圣洁礼仪,一味地过着「放荡的生活」; 第二种群众是代表大儿子的「法利赛人和文士」等等宗教人士,他们坚守自幼形塑的传统道德,查考并遵行圣经,忠实地进行敬拜与持续地祷告。
主耶稣透过这个比喻,是要挑战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上帝、犯罪以及救赎的概念,这个故事揭露了小儿子毁灭性的自我中心,同时也强力谴责了大儿子的宗教道德生活。 主耶稣认为这两种不论是敬虔或不敬虔的人,在灵里都是失丧的,其生命都是走在死胡同里,连人类所有自以为与上帝连结的方式,都是错误的。
2)失丧的小儿子
经文中提到小儿子来到父亲的面前说:「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当时,在场的会众听到这样的要求,必定相当错愕。这并不是说小儿子不可以分到家产,而当时的习俗是:父亲过世后,长子可以分到其他子女所得之双倍的遗产,亦即一个父亲若有两个儿子,长子可以分得三分之二的产业,次子则分到三分之一。 然而,分家产这件事,只能在父亲亡故之后才得以进行。 故事里的小儿子,在父亲还在世时就开口要求要分家产,这真是大逆不道之举,等同于公开希望父亲现在就死去之意。 说明,小儿子一心只想要得到父亲的产业,并且打从心底不在乎父亲这个人。
在此处我们看到父亲的反应却比小儿子的要求还令人震惊。 在当时是一个极度父权主义的社中,人们十分看重敬老尊贤的礼仪。 在传统的中东社会,对于这样不肖逆子的处置,一定先是一顿毒打,再将其逐出家门;然而,这位父亲并没有这样做,他只是「单单把产业分给他们」。在当时来说分家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产业」的这个字,其希腊原文是bios,意思是「生命」。当时大部分产业都是不动产也就是“土地”,“土地”相当于一个人的“生命”. 这位父亲为了给小儿子三分之一的产业,他必须卖掉相当多的土地持份。父亲因着爱自己的小儿子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他没有因着小儿子完全不在乎父亲的悖逆行为而恼怒,惩罚他,反而仍然持续地爱着儿子,并概括承受所有痛苦的煎熬。
儿子去了「远方」,过着毫无节制的生活,浪费了所有赀财,最终,当他穷困潦倒到只能与猪同住在污泥中时,他才「醒悟过来」,开始为自己筹划未来。 首先,他告诉自己,要回到父家那里,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他心里明白自己早已丧失了「儿子」的身分与资格。 第二,他想恳求他的父亲:「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小儿子原本是想说:「父亲,我知道我没有资格再回到这个家,但是如果您允许我跟着您的雇工当学徒,我可以学习技能并且赚钱,那么至少我可以向您偿还我的债务。
父亲是如何回应的呢?经文中提到父亲看见了他,飞奔急跑,直接奔向他! 按照规矩,有地位的中东父亲是不奔跑的,家族的大家长、社会中有威严的士绅、拥有大片家产的地主,是绝对不奔跑的。 但是这个父亲却为了他深爱的儿子,做出有失体统之举:「他拎起长袍、露出双腿,像孩子似的向前狂奔,奔向他的儿子,真情流露,紧紧的抱住他,亲吻他。」父亲这突如其来之举,让小儿子惊吓不已。 他惊慌失措地企图按照原订计画,进行赎罪告白,父亲却打断了他正想说的话,父亲不仅不理会他所要说的,反而吩咐仆人说:「快!快拿出来那上好的袍子,给他穿上。」这位父亲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所谓家里上好的袍子无疑是表明要让小儿子恢复儿子的地位。 父亲的动作仿佛是在说:「我不需要等到你偿还你的债务,也不需要你卑躬屈膝地乞求,你不需想尽办法才能回到家中,我现在就可以带你回家。我要用我的地位及荣耀,来遮盖你一切的赤裸、贫穷及缺乏。」接着,父亲立刻吩咐仆人们预备盛宴庆祝,以肥牛犊为主菜。 在当时,一般三餐饮食中是没有肉类的,肉是奢侈佳肴的表征,只有特殊节庆宴会里才得以预备。 而肉类中,又属肥牛犊为最稀有的珍馐,唯有全村一同欢庆,极为重要盛大或是宴席场合中,才得以入菜上桌。 因此,消息很快地被传开来了,这里即将有一场佳肴满席、歌舞同乐的盛宴要举行,为要庆祝小儿子重新归回家庭与社会中。
上帝的爱和饶恕,能赦免并挽回一切的罪孽及过犯。不论你是谁或者做了什么,不论你是否曾故意逼迫他人,甚至杀过人,或是如何地糟蹋、虐待自己。 小儿子始终知道他的父家「口粮有余」、「恩典丰沛」。 没有任何的罪恶是父亲的爱无法饶恕和遮盖的,也没有任何的罪可以与他的恩典相匹配。 第一幕展现了上帝恩典的奢侈与挥霍性。 主耶稣指出,父亲带着爱奔向儿子,不是只在儿子想要重新来过,确实地回心转意之前,甚至是在他说出悔改赎罪的告白之前。 没有任何事物(即使是诚心的悔恨),能使我们配得上帝的恩惠。 因为父亲的爱与接纳是白白的恩典,是完全不需要你付上任何代价的。
第一幕告诉我们,上帝的恩典是白白得来的,第二幕则是要阐明,这个恩典是付上了极昂贵的代价,而故事也将进入真正的高潮。
3)失落的大儿子
当大儿子听到仆人说自己的弟弟回来了,又蒙受父亲恢复他的地位时,他愤怒至极。他拒绝参加这场可能是父亲有生以来最盛大、最公开的盛宴。他停留在屋外公然挑战父亲,这种行径迫使父亲必须亲自出来向他说话;身为一个庄园的拥有者、又是宴会的主人,这样的举动是绝对会让他颜面尽失,父亲却开始诚恳地劝服大儿子,只是大儿子仍然拒绝参加盛宴。
为什么大儿子会感到如此的愤怒?他说:「你从没为了我,杀一只羊羔办过宴席,你竟然为了他杀肥牛犊宴客?」其实肥牛犊只是一个象征,因为父亲所付上的代价,远远超过肥牛犊的价值。 父亲让小儿子回到家中,小儿子又再度取得产业继承权,代表他可以再次得到剩下家产的三分之一。 对大儿子来说,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事。他忍不住说:「我工作到精疲力尽、铢积寸累,才赚得我所拥有的,但是我的弟弟什么都没做,他只配被赶出家门,你却如此慷慨丰富地厚待他!这公平吗?天理何在?」这是为什么大儿子要提及自己的纪录。 他说:「因为我从来没有违背过你,所以我有权利!」「你应该先与我商量!你没有资格一意孤行地做出如此不公平的决定。」大儿子的愤怒促使他更加重地侮辱父亲。他拒绝使用在当时文化中,特别是在公开场合里,对长辈该有的尊敬称谓,大儿子并没有说「尊贵的父亲」,而是说「看!」等于是在说:「你看你!」在一个将尊敬及顺从长辈,视为极重要的文化里,这样的行径简直是令人难以想像。 这就如同在现今社会中,儿子撰写曝露家丑的回忆录,来摧毁自己父亲的名声及事业,同样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这个父亲究竟要如何回应大儿子的公然忤逆呢? 在父子对立、剑拔弩张的情况下,父亲通常会选择当场断绝父子关系。 然而,这父亲却以出奇的温柔来回应:「我儿!」他说:「虽然你公然侮辱我,我仍然想要你来参加宴会。我不仅不会与你的弟弟断绝关系,更不会与你断绝关系,我鼓励你忍耐、压抑你的骄傲,进来享受宴席,但这需要由你亲自做决定,你愿意吗? 」这真是个出乎意料之外、充满恩典与戏剧化的请求。
故事的最后为什么主耶稣不讲说完,直接把结局告诉我们呢?大儿子最后的决定是什么? 因为这故事的主要对象是那些法利赛人,就是所谓的大儿子们! 主耶稣在请求祂的仇敌们,来回应祂的信息。 这信息是什么呢? 主耶稣正在重新定义一切我们自以为与上帝连结的方式。 祂要亲自重新定义:什么是罪、失丧的意义、以及何谓得救的真谛。
4)重新定义罪
主耶稣借着大、小儿子的比喻,来描绘人们试图获取快乐与满足的两种方法:一种是藉由遵守道德规范,一种是藉由寻求自我发现。通常人们也借着这两种方法来寻求自我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解决世界的弊端,以及将它当作准则来决定事情的是非对错。
在比喻里的「大儿子」,象征着人们藉由遵守道德规范的方式来达成目的。如主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他们认为虽然他们已是神的选民,但是唯有借着严格遵守圣经里的行为模式,他们才得以保有蒙福的地位,获得最终的救赎。「小儿子」在这个比喻中,则代表着一种自我发现的方式。这些类的人相信:「个人有权追求自己的目标与自我实现的自由,不需要受传统惯例与风俗的束缚。」
“两个失丧的儿子”中主耶稣透过小儿子描绘出大家都认得的罪。 这个年轻人羞辱他的家庭,过着自我放纵、道德沦丧的生活,他完全失去控制,远离了在故事里代表上帝的父亲,当时所有听见这个比喻的人,应该都会一致同意:上帝必剪除这样在过生活的人。 第二幕的焦点则是大儿子。 他小心翼翼、分毫不差地顺从父亲,以此类比便是:顺从遵守上帝的命令、完全受控而且相当自律。 从传统标准来看这两个儿子,他们一个「坏」、一个「好」,但是两者都远离了父亲。故事的结尾中“坏儿子”进入了父亲的盛宴,“好儿子”却不肯;爱跟妓女厮混的人得救了,道德高尚的人却依然失丧。
为什么大儿子不进去? 他自己说出了理由:「我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令。」原来大儿子失去父亲的爱,不是因为他不够好,而是因为他以为自己够好。 不是因为他的罪行使他与父亲隔离,而是因为他以自己的道德记录为骄傲,成为他和父亲之间的藩篱。 不是因为他错误的行为,反倒是他的义使他拒绝参加和享受父亲的盛宴。
为什么会是如此呢? 答案是:虽然外面看起来不一样,但是在两兄弟的心中以及这二种生活方式,其所表征的却是非常相似。
● 小儿子最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他不愿在父亲的看管监督之下,共同分享家庭的产业,他要自己做决定,完全自由地处理自己的财产。 要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 他大胆地操弄权力、公然地违反社会标准,宣告完全独立。
● 而大儿子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原来他要的是跟他的弟弟一模一样。 他跟小儿子一样忿恨自己的父亲,他不要父亲本人,他只想得到父亲的产业。
这两兄弟的内心状态是一致的。 两个儿子都忿恨父亲的权柄,都想要设法挣脱,两个人都想站在指使父亲的地位上。 换句话说,这些都是悖逆的象征,只是一个表现得很坏,一个表现得很好,但是他们都一样地远离了父亲的心,两个都是失丧的。 至此,我们明白了主耶稣真正想要教导的是什么了吗? 两个儿子都不爱父亲本人,没有人爱他、在乎他、服事他。 他们只想要利用父亲来达到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目的。 意思是:人们不论是严谨遵守上帝的法则或是逾越法则,都一样是悖逆上帝与远离上帝。 这真是令人震惊的信息:谨慎遵行上帝的律法,也有可能成为反抗上帝的手段!
5)更深层次的认识罪
主耶稣让我们对「罪」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大部分的人想到「罪」,就是不遵守上帝的律例法则,虽然的确也是如此,但是主耶稣对于「罪」的定义,却远超于此。
● 人们可以借着谨守所有的道德律法,来回避让主耶稣成为救主,若自己能遵守所有的道德律法,这样就「有权」要求上帝回应祷告,赐予人们好的生活,死后也拥有进天堂的通行证。 人们不需要救主赐下白白的恩典来赦罪,因为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主。 这显然是大儿子的态度。 如果我们像大儿子一样,想靠着自己的努力去顺从上帝,当个好人,那么主耶稣就只是我们的帮助者、我们的典范、甚至只是我们灵感的启发者,最终,祂仍旧不是我们生命的救主,因为我们还是靠着自己在担任救赎主的角色。
两兄弟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之下,却是一样的动机和目的,两人用不同的方法来利用父亲,只为达到自己心里真正的目的。 他们心里相信,唯有财富能带给他们快乐与满足,而不是父亲的爱。
大儿子顺服上帝是为了得奖赏,他顺服不是要得着上帝本身──不是渴望因此可以像祂、爱祂、认识祂、讨祂喜悦。 所以,宗教与道德人士拒绝主耶稣、不承认祂是救主,就如同那些不相信上帝、想要自己决定对错的小儿子们。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罪」是逾越、破坏了上帝所订的规条。 主耶稣让我们看见,一个外在行为没有道德瑕疵的人,跟行为放荡不道德的人,在心里面其实是一样失丧的。 为什么? 因为「罪」不仅仅只是违背律法,真正的「罪」是以自己代替神而作为救主、上帝及审判者,就像两个儿子在自己的生命中,企图想要取代父亲的权柄。
6)两个人都错了,但两个人都蒙了爱.
主耶稣没有将世界分成道德的「好人」及不道德的「坏人」。 祂让我们看见每个人都投注在自我拯救的工程中,不是利用上帝就是利用其他的方式,好让自己得着权力及掌控,只是使用的方法有所不同。 虽然两个儿子都做错了,但是父亲仍然关心他们,极力邀请他们两个都回来享受父亲的爱和宴席。这表示主耶稣的「福音」信息,是一个全新的属灵概念。 主耶稣的福音既不是宗教或非宗教、道德或不道德、道德论还是相对论、保守主义或自由主义,也不是两极范围之间的一半,它是另一种全然总括的型态。
主耶稣的福音与前述的两个方法,是有明显的区别:福音说每个人都错了,但是每个人都是蒙爱的;每个人都被呼召来认清这个事实,生命可以因此而改变。
与福音相对的是,大儿子们将世界二分为:「好人(像我们)是属于圈内的;坏人──就是真正造成世界问题的人,应当出局。」而小儿子们,完全不信上帝,也同样地说:「是的!我们这些心胸开放、容忍度高的人是属于圈内的;那些顽固偏执、心胸狭窄的人,是真正造成世界问题的人,才应当出局。」但是主耶稣说:「自卑的才是圈内的,自高的应当出局。」,路18:14)那些承认自己不怎么好、又愿意心胸敞开的人,就是在向上帝靠近,因为得着主恩的先决条件,是要先知道自己需要主的恩典;那些觉得自己很好而拒绝恩典的人,则是正在远离上帝。
虽然两个儿子都错了,也都蒙爱。主耶稣描述的这个故事,两个人结局是不同的.其中一人得着救赎,与父亲恢复了正确的关系,而另一人却没有呢?(至少在故事结束前都没有).
● 小儿子离开父亲是公开的、毫不掩饰的,他在实际的地理距离、道德及各个层面,都完全地离开父亲。
● 大儿子虽然留在家中,但是他与父亲实质上的关系,却比弟弟更远、更疏离,最严重的是,他对自己生命的真实光景盲目不知。 如果有人指出他的行为是在悖逆父亲的权柄与爱,他必定会觉得大大地被冒犯,不过事实上,他的确是深陷在这样的景况中而不自知。 法利赛人就像大儿子那样,对自己实际的生命景况盲目无知,却呈现出极度渴望追求属灵的状态。 此时,若有人提醒宗教人士,他们与上帝的关系有问题时,他们会回应:「你怎么胆敢这么说?」、「每次教会开门的时候,我就已经在那里了。」实际上,主耶稣会说:「那一切都不重要。」之前从来没有人教导过这样的信息。
7)重新定义失丧
主耶稣多次透过「失丧」及「寻回」的隐喻,来传达罪和救赎。在路加福音十五章,主提到了三个比喻,分别是:走失的羊,丢失的钱币和浪子回头的故事。「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加福音十九:10)。
灵里失丧的意思是什么?
● 在比喻中,当小儿子最后沦落到猪圈里,他的失丧是明显可见的,他失去了朋友、钱财、资源,因着他的自我放纵、毫无节制以及愚蠢行为,最后导致他的生活彻底地瓦解;而在这一瞬间,小儿子醒悟过来,了解自己迷失了,于是决定悔悟回头,试着重新建立他的生活。 然而透过比喻,
主耶稣想要我们发觉另一种对生命的破坏性是更大的「失丧」,我们可称之为「大儿子式的失丧」。
● 拥有大儿子心态的第一个征兆就是:当生活没有按照我们所想要、所预期的方式进行时,我们不只会感到忧伤,还会陷入愤怒与苦毒的深渊。 大儿子们认为,如果他们努力有好行为,上帝就应该赐予他们一个幸福的生活,若是他们非常努力达到上帝的道德标准,那么上帝就该赐给他们平顺的一生。 事实就是:大儿子们无法面对生活不顺遂的痛苦,因为他们所遵行的道德生活是成果导向。 他们活出好行为并不是因为喜爱好行为,而是想借此来掌控周围环境。
● 大儿子,对自己抱持着强烈的优越感。他强调,自己的道德纪录远远胜于那个放荡的嫖妓者,他用轻蔑的语气称呼小儿子为「你的这个儿子……」,甚至不愿承认他是自己的兄弟。他们把自我形象建立在辛劳工作、谨守道德、成为精英份子、拥有高度灵活的优秀能力上,比起那些没有成就和聪明能力的人,这些条件更凸显了他们的优越与高人一等。
● 另一征兆是:缺乏喜乐、出于恐惧的顺服。 大儿子自夸于对父亲的顺服,但是当他说出「我服事你这多年」时,就透露出了实际隐藏在内心的态度与顺服的动机。大儿子服事父亲的动机,一直以来都只是出于职责,没有喜乐也没有爱,更从来没想过要取悦父亲。
● 最后一个征兆是:无法确信父亲的爱。 大儿子对父亲说:「你连一只山羊羔都没有给我,让我和朋友一同欢庆快乐。」大儿子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开心跳舞与欢乐庆祝的场景。 只要是一心想要藉由自己的好行为来控制上帝,进而得到救赎,这就会永远无法确信自己在上帝的眼中是否足够完全,内心将永远无法确定上帝是否爱你、喜悦你。
缺乏确信的人有哪些特征呢?
● 当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不如意,或是祷告未蒙垂听时,缺乏确信的人就会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在某些地方做错,才会导致生活如此不顺遂。
● 另一个特征是,受到别人批评时,会不只是觉得受伤,甚至会严重到觉得快被击垮、倒下。 这是因为上帝的爱对你而言,是抽象的,祂在你的生命里并没有真实的影响力,以至于你需要透过别人的肯定,来建造自己的价值。
● 会感受到挥之不去的罪恶感──当你已经为了所犯的错误认罪悔改,却仍旧长时间地受到良心的谴责。 这是因为自己无法确认是否悔改得够透彻、够懊悔,所以只好不断地为所犯的过错责备自己。
● 枯干的祷告生活。 大儿子们或许很勤奋的祷告,但在与上帝的交谈中,缺少赞叹与惊奇、亲密感和愉悦。与上帝的关系越深入、越充满爱,你们的对话就会越个人化、有更多的颂赞与确信。大儿子们或许会很有纪律,定时祷告,但是他们的祷告,几乎像是条列式朗诵自己的需要与祈求,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和颂赞。
8)真正的大儿子
● 神的爱与挽回
我们需要什么? 如何才能让我们脱离像大儿子或小儿子的失丧? 如何才能让心中那驱使行为的动机,从恐惧愤怒转成喜乐、慈爱与感激呢? 我们需要的是:上帝那主动寻回我们的爱。正如经文中父亲是出去找寻每一个儿子,向他们表达爱意,为要把他们带回家来。父亲在小儿子还没认错前,他就快跑去亲吻他,不是孩子的忏悔让父亲爱他,反而是父亲丰富的慈爱,使儿子更容易地表达出自己的痛悔自责。 同时,父亲也出去寻找那义愤填膺的大儿子,恳求他一同进入宴席。
这个画面如同一把两刃的利剑,让我们知道,就连最敬虔、最有德行的人也是同样的失丧,也都需要上帝寻找的恩典、所赐的盼望,即便是法利赛人,也都能够充满希望。正如故事中的大儿子并没有受到严厉的谴责,父亲对他是充满了爱的请求,恳求他走出自己的愤怒与自义。 主耶稣正是带着爱,在对那些想致祂于死的敌人发出呼吁。 耶稣不是从法利赛人的角度去看法利赛人,也不是从自义的角度去看自义,我们也不该如此。
主耶稣不但爱那些生活放荡、不受约束的人,也爱那些顽强刚硬的宗教人士。 若不是上帝先来找寻我们,我们永远也找不到祂,但是我们要记得,祂可以透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找到我们。 有时祂会像对待小儿子一样,突然戏剧化地出现在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祂的爱;有时祂会耐心安静地与我们沟通,即使我们像大儿子一样持续地远离祂,但是祂仍然不会改变。
● 在我们的生命中到底要如何才能得知,上帝现在就在你的身上动工?
如果你开始了解自己的迷失、想要逃离改变,你就要知道这种渴望是无法靠自己产生的,这样的过程需要「外力帮助」。 若这样的情形正在发生,这就表示上帝此时此刻就在你的身旁。 这个比喻也让我们学习到:认罪悔改不只是停留在对个人的过错感到后悔,而是必须进入到更深层。
● 关于认罪:
认罪,我们通常会这样以为:「若想要得到上帝的认可,就必须承认所有在犯罪纪录上曾经犯过的错,并且向祂表达自己心中对于每一个过错是多么的忧伤懊悔。」虽然悔改确实是如此,但是事实上并不仅止于此。对大儿子来说,这样的认罪方式一点帮助都没有。 大儿子是失丧的,没有进去参加父亲爱的宴席,但是他的犯罪纪录却几乎是空白的。 他说:「我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令。」父亲也没有反驳他。 主耶稣要借此让我们知道,在道德律法上,大儿子的确在行为上完全没有瑕疵。 所以。
● 试问一个失丧却没有任何犯罪记录的人,他要如何才能得救呢?
主耶稣或是任何一位圣经的作者都不曾指出,这个世界上有任何一个人是没有瑕疵、无罪污的,除了主耶稣以外。 但问题是,若我们只集中注意在某些特殊行为上的缺失时,就会容易失焦。 当法利赛人犯罪,他们感到难过并且悔改,他们可能还会惩罚自己,为自己的软弱痛哭。 当认完罪之后,他们仍旧恢复维持大儿子们自义的态度,那些自责与痛悔,不过是他们自我救赎计画的一部分。 法利赛人式的悔改不够深入,因此无法找出真正的问题。
● 致使大儿子无法进入救赎盛宴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是他以「好行为」称傲自豪,而不是他对自己坏行为的懊悔。 大儿子们的问题是自义,他想用自己的道德纪录,让上帝或其他人来对他感到亏欠,进而可以掌控上帝和他人去达成他想要做的事。 他的问题是,他靠成就表现来建立自我形象,而造成内心强烈的不安全感,因此他必须借着不断地贬低他人、挑剔错误,来保持自义的感觉。
● 到底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得救呢?
倘若只是:藉由认罪悔改,才能找到上帝,我们就仍然只是大儿子。 若想成为真正的基督徒,我们还需要为过去做好事的动机来认罪悔改。 法利赛人只为罪悔改,但是真正的基督徒还要为那自义正直的根源悔改。 我们必须学习认罪悔改,包括在众罪行和众义行里面的罪──企图成为自己的救主及上帝。 我们必须承认,自己只是将终极的信心和盼望,寄托在上帝以外的事物;不论我们的罪行或是义行,都只是为了要逃避上帝或是控制上帝,好让我们得以拥有自己想要的事物。 唯有知道,在自己的罪与道德良善之下──其实我们是渴望成为自己的上帝与救主的。 这才能算是开始了解福音,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 当你了解对付恶的方法不单单只是做好事,那么,你就已经离救恩不远了。我们已经知道自己需要上帝那主动寻回的爱以及深层、符合福音的悔改。 但是还需要有一样,才可以进入救恩喜乐的盛宴。
● 我们需要谁?
路加福音十五章在1至3节告诉我们,主耶稣不是只说了一个比喻,而是三个比喻。 这些比喻是针对法利赛人所说的,因为当时法利赛人正在抱怨耶稣与罪人称兄道弟。主讲的三个比喻都在述说失落──羊、钱和儿子,而且最后大家都找回了自己所失去的。 每一个故事都在失而复得后的欢喜庆贺中结束。 不过,第三个比喻与前两个比喻却有一个显著的不同。 在前两个比喻里,失主「出去」辛勤地寻找失物,找寻者没有让任何事务使他分心,或是妨碍阻挡他们去寻找。 但是,当来到第三个故事,听到小儿子的苦境时,我们开始满心期待,看看有谁会出去找他,竟然发现没有人去找他! 这真是令人惊讶,但这却是主耶稣刻意的安排。 祂将这三个故事紧紧地安排在一起,期待那些擅长认真思考的听众会问:「那,谁应该去寻找失丧的小儿子呢?」主耶稣熟知圣经,祂晓得圣经在一开始就有提到,另一个关于大儿子与小儿子的故事──该隐与亚伯。 在那个故事中,上帝告诉愤怒且骄傲的大儿子:「你是看守你兄弟的」。
这是真正的大儿子会做的,他会说:「爸爸,弟弟一直以来都是糊涂愚昧的,如今他已经是落魄潦倒、倾家荡产,但是,我想去找他并把他带回家来。而且,如果他真的如我所预料的散尽了家产,我仍然愿意为他付上代价,把他带回来。」的确! 唯有仰赖大儿子付上代价,小儿子才能回家。 因为如同主耶稣所说的,父亲在小儿子离家之前,就已经分了家产,一切都已分配完成。 小儿子拿走了三分之一的家产,而现在却全部都花尽了。 当父亲对大儿子说:「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时,这其实是真正的状况,因为,所有留在家产中的每一分、每一毫,都是属于大儿子的;每件衣袍、每个戒指、每只肥牛犊,理当都是属于他的。
● 饶恕的代价
很多人认为小儿子的恢复是不需付上任何救赎代价的。 虽然小儿子有心要偿还,但是父亲不让他这么做,于是小儿子完全无条件地被接纳回了家。 他们说,这表示宽恕与爱应当都是免费且无条件的。 我想,这是把结论过度简单化了。 如果有人打破了你的灯,你可以要求他赔偿,另一种方式则是:原谅他,然后自己花钱再买一个(不然就是干脆不买灯,让自己在黑暗中撞到家具。)
让我们试想另一种更严重的状况,若有人恶意损害你的名誉,你也可以有两种回应方式:第一种是投诉于第三方,透过批评他、破坏他的名声,借以澄清恢复自己的名誉;第二种则是比较高难度的解决方法,就是原谅饶恕对方,在不毁谤对方的前提下,证明自己的名誉清白。 而这个「饶恕原谅」的举动,对加害者而言,的确是免费且无条件的,但是对你个人来说,却是付上了极高的代价。 对于犯错者来说,怜悯与饶恕必须是:他不配得,却又白白得到的。 如果犯错者需要做些什么来得到它,那这就不算是怜悯了;但是饶恕的代价,却总是那选择饶恕的人需要付上的。 比喻的第一幕,让我们看见父亲的饶恕是免费,不必偿还的。 第二幕却让我们洞察领悟到,这样的饶恕其实是付上了非常昂贵的代价。 小儿子的回家,对他个人而言是免费的,但是大儿子却必须付上巨大的代价。
父亲不是凭空就能够原谅小儿子,一定要有人付上代价! 除非大儿子愿意承受损失,否则父亲也无法恢复小儿子的地位。 这真的别无他法! 然而,主耶稣在故事里,却没有安插那位甘愿付上任何代价,去寻找、拯救失丧者的真正长兄的角色,取而代之的,却是个像法利赛人的长兄,真是令人心碎。 不过,我们却不是这样来解读这个故事。 借着故事里有缺陷的大儿子,主耶稣希望我们去想像并渴慕一个真正的长兄。 事实上,我们已经拥有这位长兄。 祂是一位不只会去别国寻找我们,而是会从天上降到地下来寻找我们的长兄;也是一位不仅愿意付出金钱,更是赔上自己性命的无限代价,只为领我们归回天父家中的长兄,因为,我们所欠的债实在太大了,不论是大儿子或小儿子,我们都悖逆了父亲,所以我们理当被拒绝、被孤立、被排斥疏离。
这个比喻的重点是:「饶恕」──一定要有人付上代价。 若没有大儿子自己承担了代价,小儿子不可能回到家里。 而我们真正的长兄,祂代替了我们,在十字架上担负了我们的罪债。 在十字架上,主耶稣的衣袍和尊严都被脱去,好让我们这些人,得到原本不配得的尊严及地位。 在十字架上,主耶稣被鄙弃排斥,好让我们得以白白地在恩典中回归父家。 主耶稣喝了永恒审判的苦杯,好让我们品尝天父的喜乐杯。 若非这位真正长兄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天父上帝就没有别的方法来领我们回家。
● 如何让驱使内心深处的动机,从恐惧与愤怒,转变成爱、喜乐及感激?
答案是:当我们一旦亲自领悟到,让我们归回父家所要付上的代价是何等的巨大时,内心自然就会真正感受到激动与感恩。 法利赛人与真正信主耶稣的人的差别,关键在于内心的动机。 法利赛人行善,是出于恐惧与企图对上帝的控制欲,他们不是真的相信祂或者爱祂,上帝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苛求的上司,而非慈爱的父亲。 但是基督徒经历到属神的心意,更新而变化,因此他们可以爱上帝,在上帝里面享受安息。
耶稣基督拥有世上一切的权柄,看到我们被自以为能够释放我们的事物所辖制时,祂倒空自己的荣耀,变成一个仆人(腓利比书二)。 祂放下属于自己的无限与大能,赔上生命,付赎了我们的罪债,在祂的父家里,为我们买赎一处唯一能让人心安息之所。 明白主耶稣基督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就可以打从心底,拥有生命真实地转化与蜕变。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把自己交托给这样的人呢? 无私的爱能摧毁那些因为不相信上帝而变成的大儿子或小儿子。
「奇异恩典」诗歌的作者,约翰. 牛顿(John Newton)曾写出另一首诗歌,并完美地描述了这一点:我们的 欢欣与责任,过去经常彼此对立;
自从见到救主荣美,两者合一再不分离。 牛顿用几个字刻划出了我们的困境。 我们面对的选择,有时像小儿子一样,离开上帝去追求内心的渴望,有时又像大儿子压抑欲望,尽忠职守。 但是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牺牲、昂贵的爱改变了这一切。 当我们看见祂为我们所成的美事,我们的心就会被祂吸引,明白自己所寻找的爱、伟大、安慰和荣誉,原来都在祂里面。 祂的荣美破除我们的恐惧,如果宇宙的主宰,爱我们爱到愿意亲自经历钉十架受苦,我们还要怕什么呢?除非我们承认自己的需要,在信心里安息,定睛在我们真正的长兄主耶稣基督的奇妙作为之上,否则,我们永远无法脱离小儿子或是大儿子的景况。
路15: 11-24
11.一个人有两个儿子:新约圣经的所有比喻中,或许这个比喻最完整、最有裨益。本章中的三个比喻,这个比喻最为引人注目。第一个比喻关注的是一百只羊中的一只。第二个比喻关注的是十块银钱中的一块。我们面前的这个比喻,关注的则是两个儿子中的一个。虽然我们不能过分重视这些数字,但对它们作一些观察不无益处。
● 人们通常认为,这个比喻中的那位“父亲”乃预表父上帝,两个儿子则预表犹太人和外邦人。我不同意关于这位父亲的解释,也不认为关于两个儿子的解释是我们主的主要观点。
● 我认为,经文的本意是小儿子代表没有悔改的罪人;他回到父家,则是真悔改的记号。这位父亲恩慈地接待自己的儿子,表明主耶稣基督以恩慈和爱对待来到他面前的罪人,以及他白白赦免这些人的罪。大儿子则代表教会每个时代那些心胸狭隘、自以为义的人,尤其是对我们主接待罪人一事“私下议论”的文士和法利赛人。这才是这个比喻中的普遍教训。这就是我对这个比喻的解释。
● 我不妨直接说,我看不出大儿子代表天使,而小儿子所服侍的那个人代表魔鬼,上好的袍子代表基督的公义,戒指代表赦罪的确据,鞋子代表与上帝同行的恩典,仆人代表基督的传道人,而肥牛犊则代表圣餐。以上这些解释无疑都颇具奇思妙想,为许多人接受。马多纳图明智地指出,“它们的意思乃是不确定的。”我自己则满足于相信它们并不代表基督的心意。这个比喻包含了一个故事,它以惊人的方式表明了基督对罪人的大爱。虽然这个故事引人入胜,生动传神,但我却看不出其中每一部分都被用来表达属灵含义。
此处莱尔的解释令人疑惑,不过在此我想他要表达的是:他认为重点不在于非要搞清楚故事中的“父亲”,“大儿子”和“小儿子” 分别代表的是谁,而应在于整个故事都表明了”基督对罪人的大爱”这个主题。这是莱尔此处的观点。
12.小儿子对父亲说:应当指出,这里表明“小儿子”是一个任性妄为、喜好独立的人,故此他的行为更应受责备。
● 我应得的家业:帕克赫斯特评述说,“这里涉及犹太人的律法和罗马人的法律。二者一致规定,不允许一家之主自作主张分配全部财产,而要将其中的部分产业分给小儿子(申21:16)。然而,这个小儿子只想立刻占有这部分家财,而根据常规程序,这部分财产只有在数年后才能交给他。”
13.任意放荡:这个词可以更贴切地直译为“放纵地生活”。译为“放荡”的希腊文仅在这里出现,严格说来是指“一种丝毫不保留的方式,即浪费”。
15.那地方的一个人:吉尔认为这指的是“一个法利赛派的律法教师”。对此我不敢苟同。
15.1去放猪:应当记得,我们主是对一群犹太人说话。根据摩西律法,猪是不洁净的动物。因此,这个故事可能会鲜明地让犹太人意识到,这个小儿子沦于何等堕落的景况中。
16.他恨不得……充饥:梅杰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指,他虽然心中愿意,却无法满足自己的愿望。毋宁说,“他非常高兴,他会大喜过望。”参见《路加福音》16:21相同的表述。
16.1豆荚:这些豆荚很可能是指一种皂荚树所结的果子,常见于地中海东部,用于喂猪,但不适于人食用。这类今天用作猪食的植物包括山毛榉树的果实。
16.2也没有人给他:这句话的意思并不像很多人主张的那样,指的是“没有人给他豆荚”,而是指“没有人给他任何东西,他被所有人完全忽略了”。
17.他醒悟过来:这句话通常引申为,一个人必须首先醒悟过来,才能来到上帝面前。
18.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这乃是承认犯罪得罪了上帝也得罪了人。这是圣经中诸多提到“天”的地方之一。“天”,就是上帝所住的地方,被用来指称上帝。类似表述请参见《但以理书》4:26;《马太福音》21:25。
20.于是起来……去:有人据此认为,这位浪子之所以有勇气回到自己父亲家中,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即虽然他堕落了,但他仍是“一个儿子”。人们一直以来都以此作为证据,来为洗礼带来重生进行辩护。艾尔福评述说,“他从没有放弃自己儿子的身份”,然后引用以下特伦奇的话:“这岂不是在此刻给罪人一种明确的信心根据,也就是他若回到上帝面前,就绝不会遭到拒绝,也绝不会被丢弃吗?因为他被收纳为儿子这一新身份,在他受洗时,就会在基督耶稣里得到更新,并且他相信上帝的恩赐和选召没有后悔。”
● 我认为上述观点是错误的。我们面前的这个比喻并非支持洗礼带来重生。绝不能把比喻性的表述生硬地用作教义的证据。那些人认为,从“父亲,我得罪了你”这句话中看到了洗礼带来重生,并告诉我们虽然小儿子败坏,但他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子身份。他们若记得这一比喻中两次重复了这句话就好了。圣经两次告诉我们,在这个小儿子回来之前,他就已经“死了”。既然人死了,也就没有生命了;人既然没有生命,也就必须“重生”。这正是这位小儿子经历的:他已经死了,但他现在“死而复活”。只要那些主张洗礼带来重生的人承认,凡没有悔改的罪人,不管他们是否已经受洗,都是“死了”的人,那么我们就不会再追问了。但是,他们愿意这样做吗?
● 显然,这个比喻并不属于圣经中我们必须诉诸来寻求精确教义的那种经文。想从这一比喻中寻找洗礼带来重生的教义,完全偏离了我们主的原意。
20.1相离还远……跑去……亲嘴:这三个描述非常感人。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伴随这个问题而来的困难,即罪人转向基督,基督乐意接纳他。
21.不配称为你的儿子:应当指出,这位浪子没有把话说完。省略的用意可能是,我们主想借此强调这位父亲愿意接纳他。他没有让浪子把话说完,就充满恩慈地打断了他。
22.父亲却说:应当指出,这位父亲没有一句话谈到这位浪子的挥霍和败坏。他没有斥责他的过去,也没有声色俱厉警告他现在如何,更没有充满怒气地告诉他将来要怎样。圣经所表达的、唯一充满这位老父亲心中的,就是小儿子回到家中带给他的喜乐。这一事实颇令人吃惊。
22.1那上好的袍子:有人试图证明,这里是指小儿子离家前常穿的袍子。这是提奥非勒和卡洛维的观点。这种观点站不住脚。我们的圣经译者已给出正确解释。
22.2戒指:代表尊荣、信任和分别。参见《创世记》41:42;《雅各书》2:2。
22.3把鞋穿在他脚上:这可能表明,他没有像此前自认为的那样被当作仆人,而是作为自由人和儿子。因为囚犯和奴隶显然是光着脚的(赛20:4)。
23.那肥牛犊:这一短语的字面意思是,“那只小牛犊,那只肥壮的”。即为特殊场合比如献祭或宴会预备的一只牛犊。
● 西班牙解经家斯泰拉似乎对当时的寓意解经者非常恼怒。论到这一节经文时,他直言不讳地说,“如果诸位问我,‘那肥牛犊’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就会回答说,它指的是一头牛犊,不过是一头牛犊而已。”
24.是死而复活:对这一表述,应当特别留意。虽然它是比喻中的一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主使用这一表述来描述这位浪子悔改前后生命发生的改变。其中一种状态是死,另一种状态则是生。
24.1他们就快乐起来:这句话和14节结尾处存在强烈对比,对此绝不应该忽略。没有悔改的人开始陷入“穷苦中”,悔改之后他就开始“快乐起来”。
● 在结束这部分内容时,我觉得应当指出,我完全承认可以从民族意义上来理解这个比喻,这种视角也是优秀的神学。大洪水之后,那些非犹太民族就背离了上帝,因此饱受黑暗痛苦,处在撒旦严苛的捆绑之下,这无疑是小儿子所象征的。
● 我们主升天之后,借着所传的福音,他们悔改并回到上帝面前,这是浪子回到父亲家中所象征的。至于犹太人带着嫉妒之心来看待那些外邦人,则是大儿子的行为所象征的。这样,这个比喻就会被看作一个预言。
● 我们主的话常常是如此深刻,乃至可以有双重含意。这里的情形可能就是如此。这个比喻既可以从民族层面,也可以从个人层面来解释。我认为从个人层面上所做的解释是决定性的,也应该是解释的重点。
路15: 25-32
25.大儿子:浪子比喻显然是针对那些文士和法利赛人说的,他们因为我们主“接待罪人”,就“私下议论”他。这位毫无亲情、内心幽暗和自我满足的大儿子,乃是指责我们主向税吏和罪人显出恩慈的那些人的典型写照。
● 清楚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它为正确理解整段经文提供了一条线索。大儿子代表的就是法利赛人。
25.1作乐跳舞:一些解经家曾经仔细思考过这一表述,并毫不隐晦地指出,这句话赞同消遣和娱乐,而这恰是许多基督徒认为最好应予禁止的。施蒂尔惊呼道,“一份给敬虔主义者的通告!”艾尔福说得更严重,“如果这些节庆活动真的属于主到世上来要毁灭的魔鬼的作为,那我们主会在如此庄严、幸福的时刻提到它们吗?”
● 我看不出以上论述有丝毫说服力。没有证据表明,这里谈到的跳舞和现代舞蹈一样。也没有证据表明,活动是在晚上举行,或是男女混杂的一种舞蹈。在这些猜测未得证实以前,以上对我们面前这节经文的评述让人觉得非常遗憾。我不知道有任何基督徒反对音乐。至于跳舞,若照现代举行的情形来看,坦率说,我认为许多优秀的基督徒有充分理由反对它。(此处指的是现代流行中的一些不合适,不得体的舞蹈)
28.大儿子却生气:凡认为大儿子是好人的人,应注意这一表述及随后一节经文,它们对应本章开头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私下议论”。
28.1劝他:这个词再次呈现出这位父亲性格中善良的一面。他本可以责备自己性情顽劣的儿子。没有,他只是“劝他”。
29.从来没有违背过:这句话值得认真留意。这正是法利赛人的精神,“我不像别人,也不像这个税吏。”因此,不可能把大儿子公允地视为一位软弱的信徒。他乃是一个自以为义、无知的道德主义者,无法忍受靠恩典得救的教义,或是容忍大罪人被完全赦免,又被放在与自己同等的地位。
29.1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这句话的精神实质值得注意。这句话表明大儿子骄傲自负,毫无感恩之心。他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是他不配得的,他从未得到他实际上应该得到的待遇。
30.你这个儿子:请注意这些话中那种恶意的腔调。他是在谈论自己的弟弟。他称自己的弟弟为“你这个儿子”。这乃是一种嘲笑和轻蔑,正如《路加福音》18:11中使用“这个税吏”这一说法。
30.1和娼妓:应当注意,这一断言是对小儿子挥霍放纵之外的另一项指责,这是我们头一次听说。这种情形可能真有其事,但在这里它显然是以毫无爱心且轻蔑的态度提出来的。
30.2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这句话应与本章开头对比。法利赛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大儿子在这里所说的话与此完全对应。“你不仅接待了你这犯罪的儿子,甚至还为他设摆筵席,又与他一起吃饭。”
31.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某些人据此猜测说,大儿子象征犯了错误的信徒,他因为看到大罪人蒙赦免而跌倒,但他自己却从未离开这一恩典。这种想法站不住脚。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属上帝的孩子和天父之间的对话。我们只是在读一个故事中的一件事,这件事的目的是为了显明基督对罪人的爱,以及那人的无知,他因基督爱罪人而跌倒。这几句话无疑告诉我们,与他的兄弟相比,大儿子一直都过着稳定的生活,他的父亲也从未拒绝过给他任何东西。但是,这些话却完全无法证明,享有这一切特权的大儿子,是谦和、恩慈,对自己的心灵有所认识的人。总之,这句话表明大儿子没有任何权利抱怨自己的父亲,但它并未显示出他的父亲没有权利指责他。
32.理当:这句话总结了全章的论述,并对照了我们主和他的敌人,即那些自以为义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不管大儿子可能会说什么,他都不能否认这两个重大的事实:他的兄弟,不久前形同已死,如今又活过来了;他曾经失丧,如今却被寻回。在这些事实面前,所有嫉妒和抱怨都应被欢喜快乐代替。
● 这些话应用在我们主的听众身上则是清楚明了的。无论法利赛人如何议论我们主接待罪人,他们必须承认:罪人得救总比失丧更好。若税吏和罪人因他的事工得以在上帝面前活过来,那么法利赛人若有公义的灵,就应当高兴欢喜。他们不应吹毛求疵,反倒应当为之感恩。他们不应抱怨,反倒应当欢喜快乐。
● 我们务要留意,大儿子和父亲论到浪子的方式有所不同。大儿子说“你这个儿子”,好像他不是自己的弟弟一样。这位父亲却说,“你这位兄弟”,提醒大儿子要想到浪子与自己的关系。
● 如果我们从次要的或民族的观点来看这个比喻,那么它应用起来并不困难。这个比喻指责犹太人不愿看到外邦人被纳入基督的教会中,并得以与福音有分。这位兄长乃是圣保罗时代那些犹太人的写照,他们不喜欢外邦人悔改,“不许他传道给外邦人”(帖前2:16)。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比喻很不幸也是一个预言。我们的犹太兄长仍然站在门外,不愿意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