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17
罪与饶恕
1 耶稣又对门徒说:“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绊倒人的有祸了!
2 就是把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丢在海里,还强如他把这小子里的一个绊倒了。
3 你们要谨慎。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劝戒他;他若懊悔,就饶恕他。
4 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转,说, 我懊悔了,你总要饶恕他。”
信心的能力
5 使徒对主说:“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
6 主说:“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棵桑树说, ' 你要拔起根来,栽在海里 ',它也必听从你们。”
仆人的本分
7 “你们谁有仆人耕地或是放羊,从田里回来,就对他说, '你快来坐下吃饭 ' 呢?
8 岂不对他说, '你给我预备晚饭,束上带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 ' 吗?
9 仆人照所吩咐的去作,主人还谢谢他吗?
10 这样,你们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当说: ' 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作的本是我们应分作的。 ' ”
简介本段经文的上下文和背景
这段内容以门徒为对象,耶稣先吩咐他们不要绊倒人,然后以一粒芥菜种的比喻论及信心的能力,再用另一个比喻说明仆人应有的态度。而从这里起,祂开始谈论天国。
问题
1. 耶稣怎么形容被绊倒的人? 绊倒人的是谁? 为什么应该有那么严厉的后果? (17:1~2)
2. 耶稣说:“ 你们要谨慎!”,这是结论,它之前的二句是什么? 「得罪」是指什么事? 到底饶恕多少才够? (17:3~4)
3. 为什么跟随主耶稣的人,在这时候要求:“ 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 ”?跟前几节 经文的 “饶恕” 有关系吗? 将信心形容为 “ 芥菜种 ”,根据前面什么典故吗? (17:5~6)
4. 这段叙述仆人与主人之间的事,是教导什么 “ 关系 ” 和 “ 态度 ”? (17:7~10)
● 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 因为 经上 记着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 --- 彼得前书 1:15-16
● 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 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 --- 以弗所书 4:32
● 他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 哥林多后书 12:9
●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 约翰一书 1:9
神是圣洁公义的,祂厌恶使人绊倒并亵渎祂名的罪恶,必追究那些导致他人偏离信仰者的责任。然而,祂又是满有恩慈和赦免的神,要求我们效法祂无限地宽恕他人,这亦是圣灵内住的标志。祂是信心的源头,通过微小却真实的信心,在祂的旨意中成就看似不可能的事。即使我们竭力忠心服事,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义的(任何工作都是 “ 无用 ” 的),我们得救和一切作为都完全依赖祂的恩典和能力,而非自身的行为和努力。
应用
综合 路加福音17:1-10 中耶稣关于绊倒人的事、饶恕、信心和谦卑服事的教导,基督徒在日常互动和属灵生活中应积极培养或警惕哪些关键态度和行为?这些教导如何引导信徒过一种真正反映神特质的生活?
1. 耶稣怎么形容被绊倒的人? 绊倒人的是谁? 为什么应该有那么严厉的后果? (17:1~2)
答案参考:
● 被绊倒的人 “小子”,是门徒的统称,不只是指初信者,这名称含有微弱的意思。
蒙拯救的人,认知自己是微弱的一群,耶稣所传达福音正是要 “叫卑微的升高 ”(1:52)
● 绊倒人的人,在当时可能是指抵挡耶稣的法利赛人,耶稣多次称法利赛人和律法师为 “ 有祸 ” 的。
上文指出人的财富可以成为敬拜和事奉神的阻碍,在这里耶稣提醒祂的门徒,不要成为别人敬拜和事奉神的阻碍。
毋庸置疑,迫害信徒,或千方百计叫人转离基督,都属于绊倒人。但这不是全部。自称基督徒的人照样会绊倒别人。他们因为自己情绪不稳、言行不一,就给自己的信仰带来羞辱。我们的行为若与自己告白的不相称,叫世人因此厌恶基督教,我们就绊倒别人了。世人或许不理解信徒的教义和原则,但他们非常注意信徒的行为。
●「把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丢在海里」,耶稣在此的意思是表达故意陷害门徒或微小的人的严重性。
绊倒人不仅伤害了个人,还可能导致他人远离信仰、犯罪或跌倒,甚至影响整个教会的见证。神极其重视信徒的灵命成长和群体的纯洁,因此对故意使人跌倒的行为持最严厉的态度,警戒我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行,不做别人的绊脚石。
2. 耶稣说:“ 你们要谨慎!”,这是结论,它之前的二句是什么? 「得罪」是指什么事? 到底饶恕多少才够? (17:3~4)
答案参考:
● “ 你们要谨慎 ”,免得把小子里的一个绊倒,而受到神的审判。
● 门徒若受了撒旦的引诱,也可能成为抵挡神的障碍,阻碍了神的工作的进展,而 “ 得罪 ” 伤害了其他的门徒。
● 至于被伤害的门徒,耶稣教导要 “ 劝戒 ” 得罪他们的人,要无条件的 “ 饶恕 ” 得罪他们的 人。
跟随耶稣的人不仅不该造成罪恶,更要反对罪恶。有人犯罪的时候,他要 “ 责备 ”(和合︰劝戒)他。这并非意味着他要采取吹毛求疵的态度,因为下文就强调饶恕;它的意思是,虽然他应该富有同情心,却不能优柔寡断,他不能对罪恶采取中立地位;而这并不是说他应该心怀怨恨。如果跌倒之人悔改了,信徒必须饶恕他,并且是没有限制的饶恕。当耶稣说一天七次的时候,祂并不是说第八次的得罪就不需要饶恕(参:太十八21~22),祂是在说饶恕必须是惯常的。从世人的观点看来,一天重复七次得罪一个人,一定会令人对这罪人的悔改产生怀疑;但这却不是信徒的表现,他的本分乃是饶恕。
3. 为什么跟随主耶稣的人,在这时候要求:“ 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 ”?跟前几节 经文的 “饶恕” 有关系吗? 将信心形容为 “ 芥菜种 ”,根据前面什么典故吗? (17:5~6)
答案参考:
● 跟随主耶稣的门徒明白了要 “ 饶恕 ” 得罪他的人, 不是靠自己多学习磨练出的功夫, 而是基于对公义的神的信心。
这样,人才可以在多次受伤后,仍能饶恕别人。
● 主耶稣用芥菜种形容信心,因为在之前已经解释过: 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园子里,长大成树,天上的飞鸟宿在他的枝上。 (13:19)
在这里以桑树解释信心的果效。
● 使徒们请求主加增信心,表明信心对得救和属灵成长至关重要。信心是神赐的恩典,有大小之分,需要不断追求和增长。每个基督徒都应当渴望更大的信心,将其作为每日祷告和灵修的目标,而不是满足于现状。
4. 这段叙述仆人与主人之间的事,是教导什么 “ 关系 ” 和 “ 态度 ”? (17:7~10)
答案参考:
● 这段是说明 “ 神与人 ” 之间的 “ 主仆关系 ” 。
耶稣在比喻中指明 “ 不绊倒人 ” 、“ 饶恕 ” 、以及 “ 信心 ” 等,并非只是群体融洽 相处,或个人灵命成长的问题,而是更进一步涉及一个 “ 顺服 ” 的课题。
● 一个忠实的仆人做完事之后,不应当期待主人感谢他。在做完事之后,应当怀有谦卑的 “ 无用的仆人” 的心态:认识到 “ 所做的本是我们应分做的 ” 。
● 每个人的本性中都充满了骄傲和自义,我们常高估自己的功劳和品德,却忽视了这一切都不足以在神面前称义。唯有放弃自义,承认自己毫无可夸,完全依靠基督的义和神的恩典,才能得救。真正的谦卑来自圣灵的光照,让我们认识自己的软弱和神的伟大,从而只夸主的十字架,不再自夸自己的善行。保罗说,“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但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提前1:15;加6:14)
路17:1-10
1.是免不了的:这一表述的意思是,既然人性是这样,世界也是这样,那么期待没有绊脚石是毫无用处的。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就必然会有绊倒人的事情。但这并不能减轻那些让人绊倒之人的罪。人的软弱绝不是世界上发生邪恶之事的借口,尽管它或许能解释它们为何存在。
绊倒人: 该词的希腊文在新约圣经其他地方被译为“绊脚石”“绊脚跌人之物”或“绊跌的缘由”(罗11:9,14:13;约壹2:10)。
有祸了:这一哀叹所指可能相当广泛。它包括所有让属基督的人跌倒和气馁之人,从最激烈的迫害者比如尼禄,直到言行不一的信徒。
2.把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这是一个格言式的表述。没有任何事比冒犯一个信徒,又使他跌倒更糟的了。
这小子:这一表述指的是“信徒”。他们乃是上帝的儿女,受到上帝温柔的眷顾,就如婴儿在家中受照顾一样(参见可10:42)。我们主很可能是指追随他及十二使徒的人中那些软弱、根基未稳的人。总是会有很多人“在基督里为婴孩”(林前3:1)。
3.你们要谨慎:这节经文与前一节经文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它似乎暗示,我们主刚刚说到的“绊脚石”,乃是由于基督徒中间缺少爱心和饶恕而特别引起的一类事情。正如圣约翰所说:“爱弟兄的,就是住在光明中,在他并没有绊跌的缘由。”(约壹2:10)
就劝戒他:这一表述说明,基督徒有责任坦荡、直接、忠实地对待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背后议论弟兄,说一些我们尚未准备好必要时在他面前说的话,并不是基督真正的仆人当行的。
他若懊悔,就饶恕他:这句话值得留意。它的意思不是说,除非他们确实悔改,否则我们就不原谅这些人。若是这样的话,就仍会不断留下许多痛苦。而是说,人若没有对给人带来的伤害感到后悔或遗憾,也就不会有诚挚的友谊,或者说人与人之间完全的和解。
4.一天七次:在这里和其他地方,数字“七”并非特指。这句话的意思是“非常频繁”。(参见太8:2,12:45,18:22;路11:26。另参见撒上2:5;得4:15;赛4:1;诗12:6;弥5:5)
5.使徒对主说:施蒂尔和艾尔福都评论说,这是我们所看到的“使徒”作为一个整体来对我们主说话或提出任何请求的唯一实例。然而,我要冒昧地对此提出质疑。我认为,《马太福音》17:19,《使徒行传》1:6中那些一起向我们主说话的极有可能就是“使徒”。
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这句话的希腊文可以直译为“将信心加给我们”,也就是“赐给我们更多的信心”。至于为什么会提出这一请求,我已经在正文中提过了。这一请求紧接在从15章开始的讲论之后,这段讲论至少包含五个最重要的比喻,以及其他问题。难怪门徒们会说:“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
6.一粒芥菜种:这是一种格言式的表述,表达某种个头非常小和微不足道的东西。
对这棵桑树……拔起根来:这是一种格言式的表述,显然在犹太人中间非常常见,表达做成伟大的工作,以及克服显然难以克服的困难。比如保罗就说过:“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林前13:2)梅杰评述说,“当犹太人称赞他们中的某位教师时,他们就会说这个人力可拔山。”至于这里提到的树是桑树还是一种小无花果树,解经家们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7. 你们谁有:我们主在这节经文及随后三节经文中,似乎要制止门徒以为人有任何功德或是配得的想法。不管他们的信心可能如何伟大,他们的工作如何有力,他们都不可认为自己可以要求上帝,或有任何权利享受他的恩宠。
8.束上带子:在东方国家,人们的服装通常很宽松,走起来会随风飘动。在做某些体力活动之前,人们首先必须“束上带子”,或把衣服拢起来束在腰间。
10.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我们主在这节经文中设立的这条原则,对任何一位不存偏见的读者来说,都是清楚明了的。他完全推翻了所有假冒的想法。我们若做完了基督吩咐的一切,也不过是尽了我们当尽的本分而已。然而,即使我们做了这些事,也只是靠着上帝所赐的恩典,而不是靠着我们属血气的能力。在我们所做的这些事上,也仍有无数缺陷。因此,谈论人的功德或宣称人配得上帝的恩宠,照这节经文来看乃是荒谬和自负的。
被译为“无用的”的希腊文在圣经其他地方只用到过一次,参见才干的比喻(太25:30)。梅杰将它译为“没有给主人带来任何益处的仆人”。或许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更深,即“毫无用场、毫无价值”。
胡克在论到这节经文时的话值得一读。“虽然我们承认必须尽到当尽的本分,但要彻底否定这样一种想法,也就是以为做好了工作就有什么值得自豪的。我们看到自己距离律法所要求的完全的公义差得还很远。上帝知道我们在圣洁上所结出的不多的果子,也是败坏的和不完全的。我们切不可对它抱有自信。我们追求这些不多的果子,并未挑战这个世界什么。我们怎敢像他欠了我们债一样,呼求上帝来考量这事呢。我们向他发出的不住祈求必须是:求你担当我们的软弱,并赦免我们的罪。”(Discourse on Justification, s. 7. )
我们在论到自己时必须说 “ 我们是无用的仆人”,这与基督在末日时充满恩慈的话(太25:21,34-40)形成强烈的对比。